嚴剛:開源節流須確保可持續發展-紫荊網

嚴剛:開源節流須確保可持續發展

日期:2025-01-08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嚴剛

面對千億財赤及短期內可能會連年財赤的困境,主打開源節流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正進行公眾諮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多次表示,連續兩個財政年度出現財政赤字,必須要開源節流,需要重新審視政府工務基建開支的輕重緩急,惟開源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削弱經濟恢復的動力。不論如何開源節流,政府的理財思路都必須聚焦於在確保可持續穩定發展繁榮中,有效改善民生,為市民謀取更大的福祉。

香港特區財政儲備在2019/20年度曾達到11,603億元,然而在2020年至2022年這三年疫情期間,政府花費超過6,000億元抗疫並與社會各界共度時艱,先後推出多輪大規模逆周期措施,支援企業和市民,單是兩次發放消費券,令到政府透支逾千億元。市民拍手叫好之際,確實未曾料到之後會給政府帶來近千億元的財政赤字。

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外圍經濟環境直接影響本港財政表現。面對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賣地和補地價收入大幅下滑,加上股市積弱不振,相關稅收大幅減少,支付入不敷出,令政府連續三年面對巨額赤字。

其實,財政赤字於全球多個經濟體都是司空見慣之常事。美國政府的債務為GDP約120%,法國則超過110%,英國亦達到100%以上,而日本更超過250%。2024年本港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僅為9%,比世界其他發達經濟體低得多,完全無須為此憂心。

達致量入為出的財政平衡,唯有開源節流才能切實有效地化解赤字困局,而在經濟逆周期開源選項少之又少,只有節流才能減輕財政壓力。但是,以削減推動社會經濟長遠持續穩定發展為目標的基建開支來直接減少赤字,只具有短期短視效應,長遠而言會妨礙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制約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確保量入為出的財政平衡,必須審慎把握這樣幾個關係,一是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二是中長期發展與短期穩定的關係;三是基於赤字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短期財政收支平衡的關係;四是特區穩定發展與國家發展利益的關係;五是固化利益藩籬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總之,既要考慮到財政平衡,又要顧及社會穩定發展。

改善公共財政的關鍵在於開源節流。節流方面,公務員薪酬、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每年過千億元的“四座大山”,確實有必要進行精打細算的分析檢討。為此,政府已經表明在維持以至改善公共服務的前提下,考慮加大財政整合的力度,審視資源分配和工作先後優次,進一步控制開支增幅。

在政府工務工程開支方面,政府會按基本工程的輕重緩急調整推展安排,並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利用市場資金推動基建項目的發展,包括放緩甚至擱置交椅州人工島填海造地發展項目,並優先發展能夠給香港增添新動能的北部都會區。同時,當局亦可考慮重推租置計劃,每年出售約1萬套公屋,倘若計埋相應減少的管理維修等各項開支,一年約有百億進賬,連續五年,政府相關的額外收入可達500億元,單是此計劃即可削減一半財赤。雖然有聲音擔心重推租者置業計劃會進一步壓抑樓市復甦,但考慮到居住在公屋的市民,絕大多數是以中低收入為主的基層,其實並無購買私樓的實力與動力,顯然不會對私人樓宇市場造成太大影響。

二是應考慮適度提高公立醫院急診、住院及專科門診的收費標準,利用釋放出來的醫療資源加強社區康健服務,同時採取適且可行的措施,杜絕移民回港就醫的弊端。增加急診及住院收費對於龐大的財政赤字而言雖為杯水車薪,但可以大幅緩解住院及急診壓力,減少濫用公共醫療資源的同時,能夠有效釋放更多的醫療資源給確實有需要的社區市民,從而達致市民與政府雙贏。

三是檢討各項福利開支,包括備受爭議、已在某種程度上遭濫用的2元優惠乘車計劃。該計劃已產生諸如盲目出行、長程短搭、跨境消費等多種負面效應,並給政府帶來40億的額外支出,政府更預估下一年度將為此支出60億元,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故此,當局應積極考慮收緊相關開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對於60歲至65歲長者給予半價優惠。據統計,若改以半價優惠,初步預計一年可以為庫房節省20億元。相信已享受2元優惠仍未滿65歲的長者,能夠體察並諒解政府的苦衷並願與各界共度時艱。

四是在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的同時,基於共度時艱的責任擔當,對公務員薪酬實施凍薪,去年公務員加薪3%致使庫房額外增加開支87億元,若連續凍薪三年,庫房理論上可減少新增開支250億元。同時,檢討由公帑支付薪酬的公營機構,應嚴控總薪酬開支,制定與效績直接掛鉤的薪酬體系。

五是檢視政府正在推行的各類推動經濟發展的資助計劃,包括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資助計劃,繼續推動確實能夠為本港帶來實質社會經濟效應的資助計劃,而對於一些需要相當長時間驗證是否有效的資助計劃,則應該檢討其必要性,並改以稅務等優惠提供支援。

香港是我家,繁榮靠大家,每一位市民都是社會持續發展繁榮的責任人,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發展繁榮成果而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在這方面,全體受薪公帑的特區管治者及社會事務參與者都應共同承擔社會責任,應全力支持當局量入為出節流減赤。節流更不能以大幅削減基建開支為代價,而須發展亟需的基建項目以確保特區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比如,必須保障對北部都會區的基建投入,以期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並使之成為特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從根本上講,只有確保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繁榮,才能確保量入為出的財政平衡,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與改善市民的福祉。

(本文作者係立法會議員嚴剛,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劉雨桐 監製:姚潤澤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六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消費“熱辣滾燙”
駐港國安公署: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執法司法不容外部干預
中國海軍054B護衛艦首艦漯河艦交接入列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