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近日,筆者出席了“《香港文學》四十周年誌慶書畫展暨作家手迹展”,從展覽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在商業化的香港社會裏,竟然有一群默默耕耘從事文化的工作者,數十年以來為理想堅守純文學,實在令人欣賞及敬佩!
1985年1月,著名小說家劉以鬯在創辦月刊《香港文學》,四十年來,以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促進香港文學和世界華人文學的發展為目標,更重要是運用文學作為橋樑,以語言文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並與世界華人文學互通,化為一條長長的血脈,在華人文學的長河裡不斷地流淌。正如劉氏曾指出“香港文學與各地華文文學屬於同一根源”、“存在着不能擺脱也不會中斷的血緣關係”,筆者在欣賞今次的四十周年作品展時,體會到他的信念沒有因為時代的過去而消逝,反而會繼續延綿下去。
由於文學寫作是一種藝術形式,今次的展覽除了展出香港文學出版社珍藏作家手稿、書信等六十餘件作品外,還展出來自香港、內地、紐約、巴黎等世界各地的書畫作品八十多幅,令人感受到既展現深厚的文學及學術底蘊,更滙聚視覺藝術的魅力,令人讚嘆!
展場內的書畫作品,運用筆墨,展現出藝術家不同的經歷、領悟、修為,體會通過傳統墨色變化,並且充滿色彩富現代感的作品,而作品當中有不少畫家以荷花作為主題,但各具風格,如林天行的《十里荷風》,以墨色融合重彩,且具光線感塊面的東西繪畫元素,形成了“獨特的繪畫美學”感覺,又如趙志軍的《六月》,運用幾何圖形展示荷塘的景色,以三角形態畫出一塊塊的花瓣,形成美麗而綻放的粉紅荷花,配合長方形深綠、淺綠的荷葉,燦爛繽紛的荷塘活現眼前。甚至只有簡單墨色變化的陸永建《清風綠水塘》,也能表達出風姿綽約的荷花。也有一些繪畫山水、樹林的景色,卻蘊含著畫家的思想情感,如陳偉的《萬壑松雲》及林鳴崗的《精神家園、人文情懐》。還有很多不同書法家,展示不同書體的藝術給大家欣賞!
今次的展覽是書畫與文學藝術融合的展覽,是難得的盛事,當中能體會到文學家及畫家的付出及堅持,不單單是為寫一篇文章、畫一幅畫,而是希望觀眾從中學習通過藝術的升華,最後能獲得生命中的真、善、美。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