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曆書發現,從2025年開始直到2029年,連續五年的除夕都是“大年二十九”。這些日子分別是:二零二五年一月廿八日、二零二六年二月十六日、二零二七年二月五日、二零二八年一月廿五日、二零二九年二月十二日。這是為甚麼?“大年三十”去哪兒了?原來,這都是月亮“惹的禍”。據稱,中國農曆曆法,是根據月相的圓缺變化來計算一個月的天數的,在天文學上被稱為“朔望月周期”。

天文台發表網誌稱,“朔”(亦稱新月)是月球和太陽在同一黃經時的月相,接連兩次朔相隔的時間稱為“朔望月”,平均約29.5306日(即29日12小時44分3秒),而農曆月是按月相周期制定,每月以出現“朔”的日子為第一日。由於月曆上每月日數必須是整數,農曆採用“小月”29日和“大月”30日的編制方法,農曆月的平均長度與“朔望月”大致相約。

天文台指,每月的第一天(即“朔日”)定為“初一日”,最後一天則稱為“晦日”,而視乎當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晦日可以是“廿九日”或“三十日”,但農曆大月及小月的出現沒有簡單而又均勻的規律,編排是基於兩大原則,即朔必定在初一日及曆月日數必須是整數。
天文台解釋,由於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農曆十二月剛好都是小月,因此這幾年的除夕並非在年三十。事實上,農曆十二月為小月的概率約為四成,以此粗略估計,連續5年除夕並非年三十的概率就只有約1%。天文台統計,在本世紀完結前還會有兩次類近的情況,分別在二零五八年至二零六三年及二零八九年至二零九四年,而這兩次更可能是連續6年沒有年三十。
甚麼情況下會較容易出現農曆小月(即該月最後一天是廿九日)呢?若朔落在朔日當天的較早時間,朔望月又較短,就會較易出現一個農曆小月。天文台指,參照朔望月平均長約29日12小時44分3秒,只要農曆十二月的朔落在朔日當天上午11時15分或更早,加上該十二月對應的朔望月不長過平均值,該農曆年的除夕就不會是在年三十,而是年廿九了。
“沒有了年三十,過年就會失去靈魂嗎?”當然不會!農曆除夕,依然是人們辭舊迎新,歡慶新春的重要日子。因此,不管臘月是29天還是30天,它都是農曆年的末尾,其團圓之意仍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