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大熊貓龍鳳胎“家姐”與“細佬”將於下月16日與公眾正式見面,相信屆時將為“熊貓經濟”帶來一波新熱度。這對龍鳳胎大熊貓BB自誕生以來一直深受市民喜愛,去年海洋公園在專頁發布大熊貓BB成長片段,帶動專頁瀏覽量大幅上升,僅兩月便吸引近10萬粉絲,可見“家姐”與“細佬”的吸粉實力。
“熊貓經濟”熱度居高不下,除了因為大熊貓本身憨態可掬、自帶流量之外,特區政府作出的配套宣傳攻勢亦功不可沒。去年8月,海洋公園原有的大熊貓“盈盈”順利誕下她與大熊貓“樂樂”的龍鳳胎BB,這也是第一對在香港出生的“港產大熊貓”,意義非同反響。同年9月,中央又再度贈送香港一對新大熊貓,至此海洋公園共擁有6隻大熊貓,可謂“人丁興旺”。政府借全城為兩隻新大熊貓起名的輿論熱度乘勢而上,推出“熊貓經濟”概念,將其融入旅遊、文創、餐飲、零售等多個領域,打造出一條令人眼前一亮的商業生態鏈。
“家姐”與“細佬”已近半歲,早前海洋公園為確保其健康成長未有安排兩隻BB與公眾見面,料下月的見面會將會盛況空前,對於海洋公園而言將是重要機遇。海洋公園自疫情以來一直陷於財政危機,政府幾番資助仍未能令海洋公園徹底轉虧為盈,而此次“熊貓經濟”或許可為海洋公園帶來更多收入。
因此,政府應與海洋公園詳細籌劃如何部署此次見面會,從而充分發揮“熊貓經濟”的商業價值,為“熊貓經濟”注入更多創意與活力。有報道曾指出,“日產”大熊貓“香香”在三年半時間內為日本帶來539億日圓(約28.5億港元)的經濟效益,台灣的大熊貓“圓仔”“出道”半年便賣出420項營利性授權產品,經濟效益超過5億元新台幣(約1.2億港元)。可見“熊貓經濟”絕不僅僅是概念,而確實是創造可觀經濟價值的“萌物”。
同時,政府亦可向四川借鑒經驗,近年四川省在發展熊貓文化方面頗有建樹,除了常規性的熊貓主題文創產品,還有熊貓主題餐飲、主題酒店等配套旅遊資源,為遊客帶去更加多層次的豐富體驗。海洋公園也可仿傚這做法,通過更多商業化途徑將大熊貓文化“輸出”給更多本地及海外旅客,讓國際遊客通過香港感受到大熊貓的魅力,從而提升香港的軟實力。
不過,對於海洋公園而言,保育大熊貓始終是首要任務。雖然市民對於“家姐”和“細佬”的關注度十分高,園方在會面日也須注意控制人流及維護現場秩序,確保兩隻大熊貓BB不會受到驚嚇,可以健康平安的長大,為香港“開枝散葉”誕下更多“港產大熊貓”。
(原文來自橙新聞評論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