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有關“急急如律令”等台詞如何翻譯的問題,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

此前,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外上映版本中,“急急如律令”被直譯為“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即“快速聽令”之意。如今,有網友“腦洞大開”,想出“fast fast biu biu”這句兼具趣味性與節奏感的語句。還有網友主張,不妨直接音譯為“Ji Ji Ru Lyu Ling”,讓英語觀眾接受原聲咒語。
這些“推敲”各有道理。不過,在決定具體譯法時,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城一池”,還要將作品整體的翻譯情況納入考量,注重比例和平衡。有網友在觀影後發現,《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海外上映時,“急急如律令”的譯文為“swift and uplift”。
不管是“急急如律令”,還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阿瓦達索命”咒,都是語言和文化密切結合的文化負載詞,蘊含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在翻譯時,如果將這些文化負載詞全都轉化為“大白話”,容易消解掉整個作品的文化特色。然而,若是忽視文化差異,使用直譯、音譯,會讓海外受眾感到不理解。
有人類學家指出,文化有高語境和低語境之分。其中,中國文化具有典型的高語境特徵,比如內隱、含蓄,包含各類暗碼信息等。當高語境文化產品向外流動,必須做好創造性轉化,讓文化更好地被“解碼”。
因此,文化產品出海時,既要照顧海外受眾的認知能力,也要努力保留原始的文化特質。此前,有學者研究遊戲《黑神話:悟空》的英語翻譯策略,發現既有將“七十二變”翻譯為“72 Transformations”的直譯,也有將“天命人”翻譯為“The Destined One”的意譯,還有“Jingu Bang”(金箍棒)、“Black Bear Guai”(黑熊精)等音譯和創造性翻譯。
隨着遊戲熱銷,不少海外玩家對“孫悟空”這個文化形象產生認同,繼而產生系統化了解《西遊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衝動。很多博主也紛紛科普“金箍棒”“大鬧天宮”等詞彙背後的故事。
因此,文化出海作品在意譯的基礎上,對小部分表達進行音譯或創造性翻譯,就像是藝術創作的留白,能夠為受眾打開想象和探索的空間。當使用這類表達時,主創者也可以通過旁白解釋、講背景故事、視覺輔助等手段,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跨越理解門檻。
回到《哪吒之魔童鬧海》,除了“急急如律令”,劇情裡不乏“風火輪”“混天綾”“太乙真人”“石磯娘娘”等文化負載詞。到底是直譯、音譯還是創造性翻譯,還要取決於如何對台詞進行定位,是否將其作為創造性轉化的“出彩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