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推動香港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訪香港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紫荊網

【紫荊專稿】推動香港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訪香港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

日期:2025-03-03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本刊記者 黃鈺洁

自2024年7月25日成立以來,香港數字政策辦公室(數字辦)在數字政府建設、數據治理、數字基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數字辦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服務市民效率?如何推動香港數字經濟與社會發展?未來又將如何布局?本刊記者專訪了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了解其背後的策略與展望。

8901740994952_
香港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

數字政府:從“一網通辦”到全民數字共融

黃志光介紹,自成立以來,數字辦積極從提速建設數字政府、優化數據治理、應用和共享,以及推動數字基建三大方向提升政府效率和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促進香港的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

在工作思路中,“便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在發展數字政府方面,我們去年完成所有牌照、涉及申請和批核的服務及表格全面電子化。例如因法例或國際慣例要求而須親身交件或領證,申請人現在最多只須到政府辦公室一次便可完成相關手續。另外,所有政府服務已全面落實電子支付選項,市民可選擇利用‘轉數快’在線上及線下(包括服務櫃位及自助服務機)繳付相關服務費用,而內地遊客常用的政府服務亦提供了以內地電子錢包繳款的選項,方便內地遊客。”

特區政府自2020年年底推出的“智方便”平台,是香港居民進行網上政府服務和商業交易的重要平台,市民可通過“智方便”流動應用程式一站式獲取政府資訊、辦理政府服務申請及繳付政府賬單等,推動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如今,平台已有超過320萬登記用戶,支援超過500項政府及公私營機構網上服務和近600項電子表格,數字辦將繼續對其更新升級,黃志光說,“在過去一年,我們不斷優化‘智方便’平台,先後推出了不同的新功能,包括簡化‘智方便+’登記流程,讓市民可以透過手機,自行以新一代智能身分證直接登記或升級具備數碼簽署功能的‘智方便+’帳戶,過程簡單便捷,省卻親身到自助登記站或郵政局登記的需要。此外,我們在去年12月更新‘智方便’的界面設計,透過清晰簡潔的界面把各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及服務按主題分類,讓市民更容易搜尋和使用所需服務。我們會繼續於今年推出更多‘智方便’的新功能,包括小程序平台和優化用戶體驗。”

黃志光特別提到,“我們亦在去年12月推出‘友智識’長者數碼共融計劃,透過資助12間非政府機構,在全港18區合適地點設立社區支援點,為60歲或以上長者,特別是居住在舊區及公共房屋的獨老或雙老長者,提供定時定點的數碼培訓和技術支援,內容涵蓋智能手機操作、數字政府服務應用和網絡安全等,幫助長者投入數碼生活。”

數據治理:讓數據“跑”起來

黃志光介紹,數據治理方面,數字辦在去年12月提出優化數據治理原則及推出數據治理專頁,綜合介紹政府的數據治理政策、技術標準與指引、以及相關配套措施。除此以外,數字辦亦持續推行開放數據政策,為科研及城市創新提供原材料,同時積極推動各部門使用“授權數據交換閘”,促進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讓市民可授權政府部門使用其他部門已收集的個人資料,減省市民申請服務時重複遞交資料的需要,提升政府服務效率。

2024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商業數據通”與政府“授權數據交換閘”兩個數據分享平台的對接已全面開放予所有“商業數據通”參與銀行使用,是政府與金融業界數據共享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外,黃志光亦提出,“我們正提速建設‘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以期於2026年年底逐步推出服務,讓企業在使用電子政府服務或進行商務網上交易時安全便捷地認證企業身份及核對企業簽署,從而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電子商務發展。”

數字基建:打通跨境數據與香港算力的“高速路”

在推動數字基建方面,香港近年來發展逐步提速。2023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並於2023年12月共同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大灣區標準合同》)便利措施,以促進及簡化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的個人信息跨境流動的合規安排,助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數據樞紐。

黃志光介紹,“《大灣區標準合同》便利措施於銀行、信貸資料及醫療業界先行先試,運作暢順並廣受業界歡迎。我們在去年11月起將《大灣區標準合同》便利措施擴展至各行業,恆常化推行。現時,香港所有行業皆可參與便利措施及自願採用《大灣區標準合同》,支持更多便民利企的跨境服務及促進大灣區數據流通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另外,我們亦先後於廣州、深圳前海和福田、珠海、佛山、惠州,以及東莞設置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及‘智方便’自助登記站,便利身處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和企業無須親身到港便可申辦香港的政務服務。”

“網絡安全是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黃志光特別提到,“我們去年全面提升了政府各項網絡安全指引和措施,亦同時定期與業界合作舉辦多個網絡安全技術論壇,提供平台讓業界進行技術分享和交流,亦開展了網絡安全宣傳運動和舉辦‘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提升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識別和應對網絡攻擊的技術、經驗及整體防禦能力。”在他看來,舉辦2024“創客中國”香港分站賽、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帶領香港特區代表團參加“數據要素x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和“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等比賽,均有助推動本港和海內外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交流創新意念、建立夥伴關係和開拓商機。

“算力是支撐人工智能算法運行和數據處理的基礎”,黃志光強調,“要滿足算力需求,我們需要擁有完善穩健的數字基建及算力設施。”2023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41%香港企業正在或將會應用人工智能;32%企業更已在市場行銷、營運等多個層面使用人工智能,目前香港人工智能行業存在的最大挑戰主要是算力不足、數據不足、技術人才招聘難的問題。黃志光認為,香港數碼港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將可支撐本地的強大算力需求,2024年12月,其首階段設施已投入服務,提供約每秒浮點運算1,300千萬億次(PFLOPS)的算力,今年會逐步提升至每秒浮點運算約3,000 PFLOPS的水平。

黃志光介紹,“除了增加算力供應,我們亦推出30億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和企業善用超算中心的算力,把算力及研發應用的供求雙方對接起來,為人工智能科研創新提供所需的燃料。在超算中心的強大算力支持下,科研界別及不同業界將有更大的底氣,研發各式各樣的基礎大語言模型、垂直行業大模型,以及將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與市場需求結合,為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他認為,“超算中心作為香港一個重要數字基建平台,將吸引海外和內地的人工智能人才、企業及研發項目來港,助力提升香港的人工智能研發水平,促進國際及區域性合作。”

8911740994962_
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左)和“智方便”自助登記站(右)

人工智能:香港的啟示與機遇

近期,國產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高度關注與討論,其發展對香港有何啟發?數字辦又將如何繼續推動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中穩固自身地位?

黃志光回答道,DeepSeek作為中國初創人工智能企業,以創新的技術和比較低廉的成本訓練出出色的大語言模型的產品,並將其成果和模型開源,展現國家的人工智能研發實力、人才及科技發展速度。其創新亦為香港自主研發本地語言大模型,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性能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參考,有助激發香港優秀人工智能專才的進一步創新及研發。他提出展望,“我們期望香港能夠繼續打造及應用不同的優秀人工智能技術,以推動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整體的多元化發展。我們樂見內地及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更多創新和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成本效益、安全、可靠且符合道德規範的人工智能應用。”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亦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黃志光介紹,“我們已經制定了全方位的策略發展人工智能。我們早於2022年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藍圖》)提出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產業。《藍圖》不但為政府推動各決策局和部門應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服務奠定基礎,同時亦為本港建構人工智能生態圈及完善產業生態鏈提供清晰的方向。”

此外,數字辦亦十分注重加強對創新科技應用時的風險管理與指引。黃志光介紹,“我們積極鼓勵部門多加應用創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以提升服務及工作效能。與此同時,我們亦制訂及不斷更新相關的指引,包括《人工智能道德框架》和《政府資訊科技保安政策及指引》等,供部門採用人工智能應用時參考,以確保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亦同時減低風險,提升政府運作效率,並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我們去年亦就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更新了相關指引,讓決策局和部門以及業界考慮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方案於不同場景時參考,以達至‘趨利避害’。”

當前,香港產學研合作亦逐步形成良好生態。黃志光續指,“在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支持下,由本地大學科研團隊成立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HKGAI)正自行研發本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大語言模型,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一套‘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HKGAI由去年開始提供有關應用程式供政府決策局和部門員工內部試用,以協助模型訓練。在數字辦協調下,現時所有70多個決策局和部門已安排不同職系的政府人員參與試用計劃,主要用作進行文件撰寫、翻譯、擇要等文書工作。”

對於未來發展,黃志光充滿信心,“DeepSeek的出現開拓了不同大語言模型底層技術的創新空間,不但優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並以較低的成本提升相關產品的功效和競爭力,有助提升HKGAI研發中的大語言模型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的效能。我們會繼續留意和參考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積極推動創新及完善相關應用和指引,為政府內部以至社會引入更多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3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天源 校對:劉可熠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