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會議在上周三(3月5日)正式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從回顧過往工作成果、明確政策 導向,到擘畫未來藍圖、部署任務目標,都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每年出現的“報告熱詞”更是政之所向的“風向標”。
“創新”促發展 科技建未來
繼去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首要任務後,今年“科技”、“創新”繼續成為焦點。
報告中除了提出一系列前瞻性部署及新詞,包括具身智能、6G等,並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外,"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向外界釋放了重要信號——國家重視和支持民間資本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領域上發揮重大作用。此信號其實由科 技巨企小米集團(1810)創始人雷軍、海爾集團主席周雲傑率先亮相首場“代表通道”,就已經初現端倪。特區行政長官日前在社交媒體上撰文,其中表達了特區政府對於創科發展的施政方向,但在實踐上仍需加大力度才能迎頭趕上。
近日,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發布本港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HKGAI V1,而且“人工智能安全、可信、負責任”論壇在數碼港舉行,而《預算案》也宣布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香港在人工智能賽道上有了新突破。不過,要全力發展人工 智能為關鍵產業,長遠佈局、持續投入是重中之重;同時,“杭州六小龍”的一鳴驚人,讓香港看到了科創企業的潛力,特區政府應思考如何更好地賦能科研成果轉化和培育我們的下一代,從重視大學教育,擴展至中小學生的培養,藉着創新與實踐幫助下一代掌握 面向未來的核心能力。
擴內聯外通 促“國際”合作
報告的港澳篇幅在去年支持港澳“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的基礎上,首次提及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該如何深化?筆者在此拋 磚引玉,姑且列舉數點。
隨着貿易衝突問題不斷升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便踏入重組階段;美國關稅大棒的落地,更加速此項進程。早於 2024/25年度《預算案》,就已提出要將香港建構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但在抓落實上,特區政府必須多下功夫,進一步發揮 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鞏固經貿聯繫及區域合作,持續做好“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角色。
在促進金融互聯互通方面,現時在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不可被納入“港股通”。香港作為外資進入內地的重要門戶,何不更積極主 動與內地相關部門研究把第二上市股票納入“港股通”的可行方案,進一步拓寬互聯互通機制,助力國家建設金融強國?
民間交流的成效也不容忽視。去年5月,筆者隨立法會考察團前往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進行職務訪問,對香港和東盟國家雙向 奔赴、互惠共贏的緊密伙伴關係加深了解;筆者擔任副會長的香港對外交流友好協會去年12月舉辦“知識全球化”大學校長高峰 論壇2024,圍繞人工智能、大學治理、未來教育等主題開展分享交流,成果豐碩。
當前,恰逢“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積極參與謀劃“十五五”的關鍵期,期待特區政府引領各界把握機遇、銳意改革,展現報告 全文出現40多次的“改革”決心,做好“三個中心、一個高地”的大文章。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