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賀丹
智能健康監測設備能夠打破“醫”與“養”的藩籬、跨越“照”與“護”的分界、彌合“防”和“控”的脫節,推動照護服務向全程化、精細化轉型,減輕家庭照料負擔。
人口老齡化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在養老、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傳統的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養老需求。藉助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構建依託家庭和社區的智慧養老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養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正促進養老服務模式革新。傳統居民社區養老往往依賴於人工巡查,屬於被動響應。然而,隨着智能非接觸式傳感器、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普及應用,社區能夠實時掌握居家老人的生命體徵數據。這有助於形成全天候風險預警網絡,顯著縮短意外事件的處置時間。
智能健康監測設備也推動慢性病管理模式從“粗放式干預”向“精準化防控”轉變。通過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的長期應用,結合數據分析,社區醫生可提前識別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惡化趨勢。
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醫療資源配置也將隨之重構。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的遠程監測平台與居家養老場景深度聯動,能讓醫院專家團隊基於實時數據開展在線會診、處理居家病例,進而降低非必要住院率,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矛盾。老年人不需要脫離家庭和社區,就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便利、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智能健康監測設備能夠打破“醫”與“養”的藩籬、跨越“照”與“護”的分界、彌合“防”和“控”的脫節,推動照護服務向全程化、精細化轉型,減輕家庭照料負擔。這既契合老年人自由養老與健康護理的需求,也能夠緩解養老服務供需矛盾。隨着老年群體對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接受度的提升,智慧養老產業必將成為推動銀髮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未來,應從技術、市場、平台等多方面發力,推動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產業發展。在技術層面,柔性電子皮膚、非接觸式監測等技術亟待進一步突破,企業應聚焦痛點攻關,相關部門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在市場層面,企業應從設備銷售轉向服務運營,完善市場供給,推動產業從“單兵突進”轉向“系統作戰”,實現智慧養老生態可持續發展。在平台層面,有關部門和企業可依託互聯網、雲平台,完善健康養老服務平台建設,拓展健康養老服務內容,實現區域間、機構間資源共享,提高社區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還應加強智慧養老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社區宣傳欄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途徑,向老年人及其家人科普新服務、新產品、新技術,提高人們對智慧養老模式的接受程度。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