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方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以“穩中求進”為基調,在全面布局國家發展任務的同時,對香港的定位與發展路徑作出了清晰闡釋。報告不僅延續了“一國兩制”方針的核心要義,更從經濟融合、科創引領、開放協作三個維度,為香港在新時代的角色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作為國家發展大局中的“超級樞紐”,香港正以“雙向賦能”的姿態,在融入祖國經濟、驅動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展現獨特價值。
一、香港經濟融入祖國經濟發展大局
報告強調,要“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這一表述既是對香港傳統優勢的肯定,更凸顯了其與內地經濟“共生共榮”的新邏輯。
香港的“制度銜接”能力是其融入國家大局的核心競爭力。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通過“一區兩園”模式,實現了科研物資通關便利化、數據跨境流動試點等政策突破,成為規則對接的典範。這種“軟聯通”不僅降低了區域合作的制度成本,更推動香港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與內地產業鏈深度融合。報告中提到的“擴大財政支出、鼓勵外商投資”,正是依託香港國際化平台吸引全球資本,同時藉助大灣區產業腹地實現技術轉化。
香港與內地的協同已從單向依賴轉為雙向賦能。例如,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與深圳前海聯動,既引入國際企業區域總部,又通過大灣區製造業基礎加速技術產業化。這種“市場共生”模式,使香港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
二、香港科創發展是拼經濟的核心抓手
政府工作報告將“培育新質生產力”列為重點任務,而香港的科創戰略正是這一目標的生動實踐。報告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香港憑藉國際化科研網絡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鏈的重要一環。
香港科創的定位已從“追趕者”轉向“策源地”。第一,資源集聚效應顯著,特區政府累計投入近2000 億港元支持科創,並通過《河套深港合作區發展綱要》等政策吸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落戶,形成“資金—人才—平台”的閉環。例如,聯想集團在港設立粵語大模型研發中心,既利用本地語言數據優勢,又對接大灣區應用場景,體現了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的雙向驅動。第二,跨境協同機制創新,中關村與香港聯合推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計劃”,推動兩地企業在聯合研發、知識產權共享等領域深度合作。這種“前研後產”模式,使香港的國際化科研網絡與內地的產業化能力形成互補。第三,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科創加速器”支持計劃,推動香港成為內地科創企業出海發展的橋頭堡。
三、內地科創企業以香港為橋頭堡加速出海發展
報告明確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而香港的國際化屬性使其成為內地企業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這種角色演變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服務體系的專業化升級,香港通過“企業出海成長加速行動”,為內地企業提供合規諮詢、市場開拓、人才招聘、跨境融資、風險對衝等一站式服務。這種“軟實力”輸出,使香港從單純的“中轉站”升級為“賦能平台”。第二,市場鏈接的縱深化拓展,香港與東南亞、中東的傳統經貿網絡,正被賦予數字化新內涵。例如,河套合作區通過綠色通道機制簡化科研設備跨境流程,助力企業快速響應“一帶一路”沿線需求。內地企業以香港為跳板的“加速器”實踐,標誌着“中國技術”與“國際規則”的深度融合。
四、香港的“國家使命”與未來想象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為香港勾勒了“穩定器”與“加速器”的雙重角色:既要通過制度創新鞏固國際樞紐地位,更要以科創為引擎驅動經濟加速轉型。未來,香港需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在規則協同、數據跨境、人才流動等領域探索更大突破,同時強化與內地科創走廊的聯動,打造全球創新資源配置中心。
對內地企業而言,香港不僅是出海的“橋頭堡”,更是參與全球治理的“練兵場”。通過香港平台,企業可深度理解國際規則,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標準制定權,最終服務於“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目標。這種雙向賦能,正是香港在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價值所在。
(本文作者係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會長,香港水木投資集團創始合伙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