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帆
在商海沉浮中,企業的興衰更迭往往引發外界諸多揣測。英國外賣平台戶戶送(Deliveroo)宣佈撤出香港市場,將於4月7日正式停運。這一消息平地驚雷,便有聲音將此舉歸咎於香港經濟環境的不景氣。然而,真實原因未必是媒體炒作那般,Deliveroo的“告別”,早已埋下伏筆。
十年虧損 盡顯經營短板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此乃自然界與商界的共同法則。回顧戶戶送在香港近十年的營運歷程,其財務狀況始終不容樂觀,長期處於虧損狀態。這一事實,直接指向了公司經營策略與市場適應能力的不足,而非單純的經濟環境因素。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戶戶送在港經營策略之失,或許從其入市之初便埋下伏筆。
想當年,戶戶送於2015年登陸香港,迅速在外賣平台競爭中脫穎而出,2019年更是坐擁六成以上的市場占有率,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新冠疫情的爆發,成為了其命運的轉折點。疫情期間,外賣需求激增,本該是戶戶送鞏固地位的良機,卻不料被競爭對手Foodpanda迎頭趕上,乃至反超。此後,戶戶送業務便一路下滑,再難復昔日輝煌。這不禁讓人想起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東風不與周郎便,一時之失,滿盤皆輸。
KeeTa入局 實力懸殊
正當戶戶送與Foodpanda鏖戰正酣之際,KeeTa於2023年橫空出世,迅速崛起,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據數據顯示,KeeTa在短時間內便攫取了顯著的市場份額,而戶戶送則顯得力不從心,市占率徘徊不前。此情景,恰似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新興勢力崛起,舊有格局被打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資本實力往往決定了企業的續航能力。戶戶送雖於2021年在倫敦上市,但其母企市值僅約183.6億港元,與Foodpanda的704.9億港元及KeeTa母企美團的10,575億港元相比,堪稱“蚊髀同牛髀”,實力懸殊可見一斑。在資本驅動的互聯網時代,資金鍊的強弱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擴張能力、技術創新和服務質量,戶戶送在這方面顯然處於劣勢。
再伴隨疫情過後社會復常,外賣市場的“天花板”效應逐漸顯現。據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數據,外賣在餐飲業整體占比由疫情時的3成降至目前的約1成2。面對有限的市場空間,單純依賴外賣業務已難以滿足企業持續發展的需求。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指出,香港外賣平台市場在規模效益下,兩至三間已差不多達到飽和,開發商需要擴展市場。然而,戶戶送在轉型與拓展新業務方面顯得遲緩,未能及時開闢新的增長點,最終在市場競爭中落敗。
商場如戰場 優勝劣汰乃常
實際上,戶戶送撤離香港並非孤立事件。回顧過往,Uber Eats於2016年進駐香港,5年後因市占率不足5%而撤出。戶戶送自身也曾先後撤出台灣、澳洲、德國等市場,其撤離香港符合其近年收縮的全球戰略。只能說,商場如戰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戶戶送的故事啟示社會廣大企業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自身需不斷創新、優化策略、增強實力,方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那些將失敗歸咎於外部環境的論調,不過是為企業自身經營策略失當找藉口,“掩耳盜鈴”罷了。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