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莊太量:香港發展熊貓經濟具獨特優勢-紫荊網

【紫荊論壇】莊太量:香港發展熊貓經濟具獨特優勢

日期:2025-03-28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莊太量 |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副院長

 

熊貓作為國寶和珍稀動物,具有巨大的經濟效應。「熊貓經濟」指的是圍繞大熊貓這一獨特IP(Intellectual Property)所發展出來的產業生態,包括旅遊、文化產品、衍生商品以及區域經濟帶動等。近年隨著熊貓文化的普及和熊貓保護工作的推進,熊貓經濟逐漸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經濟模式。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中央向香港贈送第一對大熊貓,名為「安安」及「佳佳」,寓意「安」定繁榮,疊創「佳」績。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中央贈送香港第二對大熊貓,市民共同選定名為「盈盈」及「樂樂」,象徵繁榮歡「樂」,經濟豐「盈」。隨著大熊貓「盈盈」誕下雙胞胎熊貓寶寶,以及國家贈送的兩只大熊貓在萬眾期待下到港,香港現擁有六隻可愛的大熊貓,更掀起一波「熊貓熱」。熊貓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成長,承載了香港人的共同回憶。那麼香港如何能抓住這次熊貓流量,發展「熊貓經濟」?本文從經濟角度出發,對其他地方熊貓經濟或動物經濟的成功要素進行剖析,進而提出對香港的若干啟示。
 

國內外「動物IP」現狀與啟示

 

(一)內地熊貓經濟

內地發展熊貓經濟不僅體現在相關旅遊景點、主題文創產品的帶動,更體現在對於旅遊產業鏈的助力上,促進周邊酒店、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繁榮。以四川成都為例,近年圍繞發展熊貓經濟進行了一系列的文旅融合探索。例如,圍繞熊貓IP建設更豐富的科普場館、生產創意產品,利用VR/AR等技術手段,增強數字化科技化體驗感;打造熊貓主題餐飲、主題酒店等等,圍繞IP形成衣食住行遊購娛的全產業鏈條。熊貓保護基地已然成為熱門旅遊項目,四川省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臥龍大熊貓棲息地、都江堰熊貓基地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根據四川省文旅廳數據,2024年春節期間,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花花」吸引了多達44.2萬人次遊客前往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直接帶動了當地旅遊熱度。與2023年同期相比,該基地的客流量實現了1.4倍的增長。2024年9月,成都舉辦「熊貓家園.首屆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向全球徵集以大熊貓形象或其文化內涵為創作核心的原創作品。隨著位於意大利、法國等地的多場海外推介,成都利用熊貓向世界發散城市影響力。

在文創產業中,熊貓形象廣泛應用於各類文創產品,如玩具、紀念品、飾品、服裝、文具等。主題文創產品吸金能力也很驚人,熊貓這個巨型IP在周邊上的收益與一些明星周邊產品相比也毫不遜色。許多人通過觀看關於熊貓的紀錄片、電影或電視節目,與熊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這種情感連接促使他們想要通過購買周邊產品的方式來表達對熊貓的喜愛和支持。成都「西柚熊猫」就大熊貓仿真玩偶這一產品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

除了銷售門票及文創周邊的收入,成都利用熊貓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資源入駐。2023年2月,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舉辦全球投資發布會,發布度假區產業策劃及14類重點項目投資機會清單、精品旅遊線路及舞劇《大熊貓》、宣傳推廣曲《熊貓之家》,全方位展示度假區巨大的投資潛力和澎湃的發展活力,這有利於讓更多人了解成都,吸引酒店、文旅企業等方面與政府合作,促進成都熊貓IP發展。

成都還舉辦熊貓文化節,如中國(四川)國際熊貓消費節。通過展示熊貓生活習性,舉辦文化演出、藝術展覽等活動,提升了熊貓的文化價值,不僅讓人們更加了解熊貓,還極大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從上游的紡織、加工業到下游的插畫、文娛產業等。如2024年第三屆熊貓消費節,聯動 2.89萬家市場主體,舉辦各類消費促進活動1,500 餘場,僅消費券發放就超過四億元人民幣。

(二)日本的熊貓經濟及其成功要素分析

日本的熊貓經濟起源於1972年,中國政府向在日本東京的上野動物園送來中日使者熊貓「康康」和「蘭蘭」,從此便掀起了日本曠日持久又熱烈的「熊貓熱」。1972年11月5日,上野動物園首次公開展出大熊貓,為了見到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樣子,很多日本民眾通宵達旦排隊,在此之後,熊貓成為了上野動物園最耀眼的一張名片。2017年,熊貓「香香」誕生於上野動物園,從「香香」出生到回國不到6年時間內,它產生的經濟貢獻約為650億日元(約35億港元)。而2021年出生在上野動物園的雙胞胎熊貓「曉曉」和「蕾蕾」,從出生到2023年止,為日本帶來了超過300億日元的經濟收益。

高人氣與持續性需求。熊貓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吸引力的動物之一,在日本長期擁有穩定且高漲的人氣。以東京上野動物園為例,熊貓自1972年首次來到日本便廣受關注,隨後多次引發參觀熱潮。無論是外地遊客還是當地居民,為了看熊貓、購買周邊紀念品或參與相應的活動,都會產生持續且明確的市場需求。這種對熊貓的熱情不僅體現在單次觀賞行為上,更轉化為長期的文化消費與社交話題。

全產業鏈打造與區域聯動。在打造熊貓經濟的過程中,日本形成了從「觀賞—消費—周邊產品—主題旅遊—文化認同」的全產業鏈模式。除了動物園門票及現場餐飲,日本在圍繞熊貓IP開發衍生紀念品、文創產品方面也十分成熟。區域商圈與政府部門協同推廣,如在上野站及周邊商業街推出「熊貓主題景觀」、美食節及特色巡禮活動等。此類舉措使熊貓經濟不僅惠及動物園,還輻射到商圈、酒店、交通、餐飲等多種業態,帶動區域整體經濟活躍。

政府、企業與社會力量的合力。日本政府部門一直強調利用城市特色提高文化軟實力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理念。在推動熊貓經濟上,政府不僅提供政策及基礎建設支援,還與各大企業、媒體、非營利組織等共同策劃大規模宣傳活動。例如,上野動物園與多家企業、旅遊機構以及周邊商業街開展跨界合作,通過電視、報紙及網路媒體使熊貓話題熱度持續。多方協調合作與專業化運營,確保了熊貓相關活動的可靠品質與更新反復運算,為熊貓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優秀的品牌形象與文化輸出。日本將熊貓這種大眾喜愛的IP進行本土化包裝,包括紀念章、玩偶到主題餐廳等。日本社會對於品牌形象的塑造與維護有豐富經驗,加之先進的行銷與文創理念,使熊貓這一國際IP在日本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了獨特的「熊貓文化風潮」,並不斷拓展至國際市場。

(三)韓國的熊貓經濟及其成功要素分析

近年來,韓國的「熊貓經濟」成為備受矚目的經濟現象。中國贈送的大熊貓不僅成為韓國旅遊業的亮點,更帶動相關周邊經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股熱潮不僅限於動物園門票收入,還擴展至紀念品、影視內容、直播經濟等多個領域。韓國於1994年首次迎來大熊貓,中國租借了「莉莉」和「川星」兩隻大熊貓給韓國,慶祝中韓建交一周年。2016年因中韓關係升溫,中國於2016年出借大熊貓「愛寶」與「樂寶」給韓國。2020年「愛寶」與「樂寶」生下「福寶」。「福寶」是在韓誕生的第一隻自然受孕大熊貓。自從2020年出生以來,便收到了韓國民眾的普遍歡迎。2021年「福寶」展出後,愛寶樂園收入同年增至770億韓元,2022年增至870億韓元,2023年增至1,240億韓元。此外,愛寶樂園還開發「福寶」的周邊商品,如毛公仔、文具、手袋等,2023年單是「福寶」相關產品的銷量高達270萬件,銷售額便突破1,200萬美元。在確定「福寶」返回中國日期後,韓國民眾蜂擁至樂園與「福寶」告別,2024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收入為1,260億韓圜(9,130萬美元),創有史以來最高。從「福寶」出生到2024年返回中國,短短四年之間,「福寶」所在的愛寶樂園訪客達540萬人次。韓國飼養員姜哲遠把對「福寶」的成長記錄和暖心互動故事編成了一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書籍出版量可觀。

熊貓的明星效應與流量變現。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讓它成為天然的「流量密碼」。「福寶」誕生後,韓國媒體與社交平台大力推廣其成長日常,透過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積累大量粉絲。「福寶」的YouTube賬號在2023年吸引了45萬粉絲,為愛寶樂園帶來了660億韓元的淨利潤。觀看累計量從2019年約1億次,上升至2024年約5.3億次。2025年2月,愛寶樂園的YouTube賬號已有147萬訂閱者,是韓國休閒旅遊業首個訂閱量破百萬的社交平台。

政府與企業的積極推動。韓國政府與企業深知大熊貓的市場價值,積極推動相關旅遊項目。例如,樂天世界與政府合作推動熊貓主題公園建設,並推出專門的熊貓觀光路線,吸引國內外遊客。2023年,韓國政府投入約5,000萬美元升級動物園設施,以提升熊貓館的參觀體驗。

IP擴展與文化影響。韓國娛樂產業發達,擅長將IP(知識產權)產業化。福寶的形象並不僅停留在動物園內,更進入影視、動漫與遊戲領域。2024年韓國還為「福寶」及其「寶家族」拍攝了一部名為《再見,福寶》的電影,該電影上映後迅速登頂韓國票房榜,成功吸引大量年輕群體。「福寶」甚至與K-POP偶像合作,進一步鞏固其文化符號地位。

(四)泰國的大象經濟和河馬經濟

在泰國,大象是十分熱門的旅遊熱點,大象會進行踢球、畫畫、搬運物品等表演。泰國目前有3,200到4,000頭圈養象,野生象約3,500頭,數目不可謂不大,由此誕生了規模龐大的大象項目。比如說騎大象遊覽項目,遊客可以騎在大象的背上,讓大象帶著遊客緩步在叢林行走,感受泰國自然風光與動物交融的獨特魅力。根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AP)估計,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大象每年能為泰國創造高達7.7億美元的收入。但是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泰國出現了許多以大象保護為主題的生態旅遊項目。在這些自然保護區裡,大象不再被用於表演、騎行等項目,而是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活。遊客則會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較近距離地觀察大象在森林中的日常生活,以此可以了解大象的行為習性,同時對自然保護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

此外,泰國春武里府綠山野生動物園(Khao Kheow Open Zoo)一隻名為「Moo Deng」的侏儒河馬從2024年7月首次亮相以來,吸引大批遊客到訪,2024年9月首三周內就為泰國動物園帶來1,200萬泰銖(約36萬美元)收入,吸引超8萬遊客。動物園同時開放網上24小時直播,還申請Moo Deng的版權和商標,並順勢出售Moo Deng周邊產品,有化妝品公司借勢推廣脂胭產品,也有以牠命名的迷因幣 (Memecoin)。

(五)澳大利亞的樹熊經濟

樹熊是澳大利亞的獨有動物,是澳大利亞的文化象徵之一。看樹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旅遊大熱門及打卡項目。據澳大利亞樹熊基金會估算,樹熊每年給澳大利亞貢獻了32億美元的經濟收入,並為旅遊業直接帶來3萬個工作崗位。打卡樹熊是最常見的旅遊方式,以昆士蘭州為例,該州允許遊客擁抱樹熊,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驗。遊客為了與樹熊親密接觸,願意支付一定的門票費用。很多遊客來澳大利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和樹熊拍照。圍繞樹熊的旅遊項目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如酒店、餐飲、交通、紀念品銷售等。以樹熊為主題的旅遊景點周邊,通常會有眾多酒店和餐廳,為遊客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遊客在遊覽過程中購買樹熊相關的紀念品、明信片等,也為當地帶來了額外的收入。樹熊醫院是一種新型的樹熊經濟模式。出於籌集運營資金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樹熊醫院向遊客開放並收取門票費用。其中,麥夸里港樹熊醫院作為世界上第一家樹熊醫院,每年吸引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參觀遊玩。史蒂芬斯樹熊醫院所在的史蒂芬斯港(Port Stephens),隨著樹熊醫院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使得當地的旅遊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酒店入住率、餐廳營業額等都有了顯著的增長。
 

對香港的啟示

 

日本和韓國的熊貓經濟成功案例顯示,香港可透過數碼內容開發、IP擴展、政府與企業合作,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發展熊貓經濟,進一步推動本地旅遊與文化產業的升級。香港可以做以下幾點:

一是發展數碼內容與流量變現。韓國的成功經驗顯示,熊貓經濟不應局限於動物園門票收入,數碼內容才是增長的關鍵。香港可考慮開發高質量的熊貓相關內容,例如YouTube頻道直播熊貓日常、拍攝紀錄片,甚至與網紅合作,增加熊貓的曝光度,將流量轉化為商業價值。 

二是強化熊貓IP影響力。熊貓經濟的成功,離不開對IP的系統化運營和多層次品牌價值挖掘。香港應借鑒日本及韓國的IP擴展模式,將熊貓形象應用於更多領域,如動漫與遊戲產品,甚至跨界與餐飲、時裝品牌合作,開發獨特的聯名商品。此外,熊貓主題的遊樂設施或展覽可進一步吸引家庭客群,增強熊貓IP的吸引力。

三是政府與企業協作推動旅遊業。日本及韓國的成功案例顯示,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能有效擴大熊貓經濟的影響力。特區政府可考慮與海洋公園合作,推出熊貓文化節、國際熊貓論壇等活動,吸引全球旅客,提升旅遊收入。此外,政府在制訂城市推廣策略時,可與商界、旅遊機構、創意團隊、網紅等形成緊密合作,通過主題活動、節慶、公益宣傳等方式強化熊貓的城市名片作用。香港特區政府還可在外國旅遊網紅頻道打廣告推廣香港熊貓旅遊。與日本上野動物園周邊的區域聯動類似,香港也可由相關公園、商業區、主題酒店、餐飲業、零售品牌等一同參與,並在交通運輸環節(如地鐵、機場、渡輪等)強化熊貓形象宣傳,使其成為城市形象的多場景應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尋求與四川合作,擴大熊貓以外的其他周邊產業鏈,營造消費氛圍。雖然四川在發展熊貓經濟方面有天然優勢,但香港較內地有地域上的優勢,每年國際旅客逾千萬,因此香港對於亞太區及東南亞喜歡熊貓的旅客更有吸引力。

四是創新商業模式與多元收入。除了傳統的紀念品銷售外,香港還可引入NFT(非同質化代幣)技術,推出熊貓相關的數碼收藏品,讓全球粉絲參與熊貓經濟。同時,亦可與國際品牌合作,開發熊貓限定商品,打造更多創新盈利模式。此外要特別注重線上與線下融合,如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商平台定期推出熊貓主題活動、限量收藏品等,提高消費者的參與度與忠誠度。
 

香港推動「熊貓經濟」的獨特優勢
 

香港在以下幾個方面具備潛在的競爭力與差異化優勢,有助於推動「熊貓經濟」在本地的創新發展:

一是國際金融中心與自由貿易港地位。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及自由貿易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能為文創、旅遊、零售等行業提供便利的投融資環境與貿易管道。對於熊貓相關IP的商業開發、跨境交易與國際宣傳推廣,香港更加靈活、高效,能在短時間內整合全球資源、吸引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

二是中西文化交融與豐富的跨界行銷。香港擁有深厚的中西文化融合背景,藝術氣息濃郁且多元,能夠將熊貓這一具有中國文化象徵意義的IP與國際主流審美、時尚元素相結合,創造既符合國際潮流,又保留中華特色的品牌與活動。同時,香港屬國際化都市,是亞洲重要的購物及商務中心,能夠運用多元化行銷手段,將熊貓形象融入國際性展覽、音樂節、藝術博覽會等盛事,吸引更多國際遊客與本地消費者。 

三是高度發達的旅遊基礎設施與便捷交通。香港整體服務業成熟,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擁有世界級的機場、港口及公共交通體系,不僅方便本地居民,也方便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對於「熊貓經濟」所需的大規模人流、物流運輸和配套服務而言,香港的旅遊環境和基礎設施均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外,在會展、酒店、購物、餐飲等方面的高水準發展,也能幫助熊貓主題活動更順暢地落地與推廣。

四是商業運營與品牌塑造的全球觸角。香港長期以來以商業活力見長,各類國際及本土品牌在此扎根並持續創新。許多香港企業具備全球化視野,能夠利用遍布世界的商業網路和行銷渠道,為熊貓相關產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強大的助力。同時,香港在品牌塑造、服務品質提升、營銷策劃等領域擁有一批熟悉國際規則與時尚趨勢從業者,更利於打造出新穎、富有創意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熊貓衍生品牌。

五是背靠內地廣闊市場與政策支援。香港毗鄰內地,可以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級戰略機遇,與內地形成深度的市場聯動與資源互補。大灣區內龐大的消費人群、產業配套和政策扶持,為熊貓IP延伸至更大範圍內的文旅、教育、文創、環保等活動提供了堅實後盾。香港的國際性與內地的廣闊市場相結合,可以激發更豐富的合作模式,提升熊貓經濟帶來的綜合效益。

六是濃厚的公益與環保氛圍。熊貓作為珍稀物種,蘊含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友愛等價值觀,若能與香港社會的公益事業結合,不僅能彰顯城市的社會責任感,更有利於在社會各界匯聚力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打造更可持續的熊貓經濟產業鏈。香港現有6隻大熊貓,這為熊貓家庭故事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不同的熊貓創造了不同的電影角色,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

熊貓已經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徵,成為人們情感寄託和表達的載體,尤其是那些獨具個性的熊貓。香港憑藉其國際化的金融與貿易優勢、多元的文化底蘊、完善的旅遊設施與商業網路以及與內地市場的緊密聯動,有著獨特的「強基礎」與「強鏈接」優勢,在借鑒其他地方成功發展熊貓經濟的基礎上,若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並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消費者」多方聯動,香港可拓展具本地特色的熊貓經濟。
 

原文註釋省略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1-3月號

紫荊論壇1-3月78封面Final_OL 2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