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6日宣讀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展示湖水藍色封面“象徵著未來發展藍海中的無限潛力,也寓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與廣闊前景”。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香港正在經濟轉型期,財政赤字嚴峻。因此,香港必須向高端經濟轉型,善用新質生產力,邁向高質量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背景:特朗普顛覆國際秩序 香港正處經濟轉型架構重整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在特朗普二度登上美國總統寶座後,傾力顛覆國際秩序,使得世界局勢更為變幻莫測。特朗普多次公開強調關稅對美國的重要性,稱“關稅是字典裡最美麗的詞語”,他完全漠視或摒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實施單邊主義及保護主義,上台以來已把對華關稅增加至20%,對加拿大盟友及歐盟也沒放過,全球貿易大戰即將展開。此外,特朗普下令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巴黎氣候協定》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和條約,將對全球發展和穩定帶來不確切性,香港無法置身事外。
內部環境方面,香港正在經濟轉型期,經濟架構的重整仍然在進行中。事實上,香港回歸時已經是個富裕社會,人均收入高,港人對房屋、醫療、退休保障等各項社會服務的質素要求都相當之高,形成公共開支大增,特別是教育、醫療和福利三大範疇的開支增幅更是驚人,從2017/18年度至2024/25年度,三者開支分別激增了33%、75%和95%,賣地收入不如預期,特區政府自2019年度起出現財政赤字。除 2021/22年度外,近五年的實際赤字均超過 2,000 億元(港元,下同)。到2024/25年度,若計及發債的1,300億及從未來基金和防疫抗疫基金合共回撥的900億,並扣除償還款項後,實質財赤近3,000億;財政儲備則累跌至6,473億。
財政司司長是在上述外憂內困的大環境下制訂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挑戰性不言而喻。

預算案重點:香港須向高端經濟轉型
《財政預算案》點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全球唯一結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地方”,香港需好好運用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非常認同上述目標,因為香港是個生活成本高的地方,租金高、薪酬高,聯繫匯率亦令本地價格維持在高水平。相對地,抗疫三年重新開放後,港人發現深圳服務業有飛躍進步,不論是一般消費者服務,例如旅遊、飲食、娛樂,抑或個人專業服務,包括整牙、驗眼、健康檢查,甚至是修車等生產性服務,服務水平都有全面提升,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加上電商、團購、網購的崛起,整體而言對香港本地消費市場造成很大衝擊。
政府統計處 3月3日發表的最新零售業銷貨額數字反映了上述情況。2025年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353億元,較2024年1月下跌3.2%。當中大多數零售商類別的銷貨價值均錄得下跌,特別是汽車及汽車零件錄得大跌幅(-52.6%),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也錄得-17.9%跌幅,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錄得升幅(+10.9%)。此外,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在2025年1月為24億元,較2024年同月上升3.5%。
估計香港的本地消費市道還會疲弱一段時間,直至兩地的水平慢慢拉近,香港需提升其服務質量和獨特競爭力。兩地市場會慢慢調節,不過這需要時間及過程,並非財政司司長使出有型之手便可一蹴而就。
因此,香港必須向高端經濟轉型,善用新質生產力,例如人工智能、機械人、綠色節能技術等,提高效率,邁向高質量發展,刺激經濟增長。司長自然明白這點,是以《財政預算案》明言,香港要“鞏固基礎,提速發展”,“守正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並且要把握好“三中心一高地”的戰略定位,用好“一國兩制”優勢,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產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大動能。
《財政預算案》主張“讓香港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提出提升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運算速度,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核心技術,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舉辧“國際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論壇”和“國際機器人大會”,還會推動簡化審批營辦低軌衛星牌照的流程,開拓低空經濟,發展沙嶺數據園區等,這些都是緊隨國家步伐的計劃。
“三中心”是指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一高地”是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以《財政預算案》圍繞這幾方面推出大量措施,致力吸引新資金,開拓新市場,吸引更多東盟企業和更多私募基金來港上市,豐富家族辦公室生態圈,提升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拓展黃金和大宗商品交易;拓闊貿易網絡,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繼續優化各類人才入境計劃等等,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
此外,我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建議書中均有提出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以統整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很高興特區政府接納建議,期望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能發揮效能。
建議:私家車邊建費可設豁免“兩蚊兩折”優惠鳳毛麟角
在嚴峻財赤下,財政司司長必須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以求恪守香港基本法第107條量入為出的原則,恢復財政平衡。
開源方面,《財政預算案》以“用者自付”和“能者多付”兩大原則為基礎,提出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收取人才入境計劃申請費,增加交通違例事項定額罰款,以及探討開徵陸路邊境管制站的私家車邊境建設費(每部私家車收取200元)。後者我認為可參考2003年特區政府一度提出的《邊境建設稅條例草案》,考慮實際狀況,提供豁免。例如港珠澳大橋由大橋管理局負責維修管理,特區政府只負責接駁大橋的道路(屯赤隧道),而《財政預算案》已提出“會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故應獲豁免,以免影響港珠澳大橋的使用率和影響融合;港鐵公司已負責鐵路沿線口岸的建設費用,因此幾個鐵路口岸應獲豁免。
即是說,特區政府可向經由其他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車輛徵收邊境建設費,包括落馬洲管制站、文錦渡管制站、深圳灣口岸和香園圍管制站。目前以私家車離境的人士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因生意或工作需要而經常往返內地,建議可向這類人士收取折扣建設費,至於以旅遊玩樂為主的市民,相信收取每架次200元不會構成很大負擔。
另外,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積極探討規範籃球博彩活動”,社會未有反彈,反映社會理解隨著海外體育博彩發展,將籃球博彩合法化是合理做法,同時能增加收入。考慮到香港市場與海外不同,特區政府亦應研究在2027/28年後上調博彩稅的空間,為庫房帶來新收入。

節流方面,司長提出“強化財政整合計劃”“整合內部資源”“嚴格控制政府開支”,包括公務員及其他公職人員“一致凍薪”,於2027年度削減約一萬個職位,目標是把節省政府經常開支的減幅增至2027/28年度的 7%。不過,立法會秘書處於3月13日發表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的研究簡報”(《研究簡報》)指出,“現時的公務員編制比實際已入職的公務員人數超出18,900個”,即是說,不論有否削減職位的政策,這一萬個職位本身就未能填補,司長的建議有點取巧。
至於因為累計支出已高達223億元而引起熱烈討論的“二元優惠計劃”,各界人士紛紛提出調整建議,不過司長似乎未敢大刀闊斧,只是提出“兩蚊兩折”優惠及增設優惠乘車次數上限,立法會《研究簡報》指出“微調方案每年僅能節省6.8億元”,相對於2024年度“二元優惠計劃”支出40億元及預計至2035年度的89億元支出,只省6.8億元實在是鳳毛麟角。
最後,特區政府應謹慎發債,加快粵港兩地融合。基於北部都會區相關工程將陸續展開,特區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將進入高峰期。司長稱會通過發債支持基建,在未來五個年度擴大發債規模,至每年度1,500億至1,950億元。然而,持續發債可能加大財赤,加快滅赤及推動經濟轉型,還須加快推動粵港兩地融合,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善用內地龐大的人力資源及先進技術,錯位互補,減低香港發展成本,各方面提速提效發展,香港才能重拾光環,延續“東方之珠”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