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封面新聞報道,近日,有頭部電商平台宣布全平台啟動AI假圖治理,嚴厲打擊利用AI假圖欺騙消費者、侵害原創品牌商家的違規行為,同時向全行業發出倡議:規範使用AI生成圖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實,一起加入對AI假圖的全面治理。此舉得到不少網友的支持和點贊。
隨着AI技術迅猛發展,相關生成商品圖被商家廣泛應用,消費者對電商領域“AI照騙”的吐槽屢見不鮮——“看全網同款都是一個圖,分不清哪家是正版”“看圖片是呢子大衣,收到貨卻是聚酯纖維”;外賣商家網上掛出的圖片中飲料杯裡堆滿色澤誘人的水果,消費者拿到手的卻是大半杯冰塊……對於類似行為,消費者紛紛呼籲整頓清理。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應當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信息,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我國廣告法也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因此,任何商業宣傳都應儘可能客觀反映商品和服務的原貌,而非進行引人誤解甚至虛假的展示。AI假圖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擾亂了電商生態,涉嫌不正當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有頭部電商平台啟動AI假圖治理,保護消費者和原創商家的權益,可謂正當其時。該平台明確認定“商品材質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誇大效果”“不存在場景導致商品失真”“摳圖貼圖感明顯失真”等AI假圖典型場景,上線識別模型,通過“源頭攔截”“存量清理”和“標識提醒”等舉措,對平台AI假圖進行全面治理,充分體現出平台在技術洪流中堅守推動科技向善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
治理AI假圖,僅靠一家平台的力量顯然不夠,正如業內人士所說,部分商家跨平台盜圖、山寨抄款、對商品過度美顏等行為,已經污染了行業環境,加劇了行業惡性競爭。有頭部電商平台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出手治理值得點贊,期待接下來能有更多平台緊隨其後,推動全行業形成合力,探索AI時代電商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讓AI技術真正成為助力電商發展的工具,而非既侵害消費者權益、又損害平台利益的絆腳石。
隨着AI應用的普及,AI假圖只會越來越逼真,從源頭治理這一亂象,保障商品信息真實,迫在眉睫。前不久,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對於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內容添加提示標識、傳播、審覈等作出具體規定。該辦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屆時將進一步壓縮電商平台圖片造假空間。
網店頁面上圖片的真實度,是商家良心的標的,更檢驗着電商平台價值取向、責任擔當的成色。對於AI假圖,任何平台都不能睜只眼閉只眼,更不能當打擊“照騙”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