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帆
2025年4月10日,全球貿易政策上演了一幕荒誕的“速度與激情”。中國對美關稅從34%翻倍至84%,歐盟對美加征25%關稅,而美國則在13小時內兩度反轉政策,最終宣布對華關稅飆升至125%,其他國家“豁免”90天。這場以小時為單位的博弈,不僅讓市場體驗了“心跳式波動”,更暴露了美國單邊主義治理的混亂本質。
這場博弈的速度之快,甚至讓新聞標題來不及更新。有媒體前一分鐘報導“關稅暫停”,後一分鐘便被“125%”打臉。法國財長埃裡克·隆巴爾調侃道:“我們不是在應對政策,而是在追趕流星。”
此次關稅鬧劇生動演繹了"特朗普經濟學"的典型特徵:決策過程充滿個人意志色彩,政策工具淪為市場操縱手段,其關稅政策在72小時內經歷了"威脅徵收—實際生效—暫停調整"的三級跳躍,決策頻率甚至超過了金融市場高頻交易的節奏。資料顯示,自4月2日宣布關稅計畫至政策反轉期間,標普500指數累計波動幅度達18%,相當於抹平美國全年GDP增長的資本市場價值。這種政策搖擺造成的市場劇烈震盪,本質上是對現代經濟治理基本原則的背離。
前美國財長薩默斯的批評直指要害:"魯莽的即興表演"暴露出決策層既缺乏戰略定力,又無視政策連貫性對市場信心的根本作用。企業投資決策需要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而當白宮可以在13小時內推翻既定政策時,任何商業計劃都可能淪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德國工商大會的調查顯示,78%的跨國企業已將"美國政策不可預測性"列為投資風險評估首要因素。
白宮宣稱的"豁免機制"本質上是套著經濟外衣的地緣政治操弄。所謂"暫停對未報復國家徵收對等關稅",實質是構建針對中國的關稅同盟。但現實給了這種算計一記響亮耳光:4月10日12時01分起中方對原產於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84%關稅;歐盟已宣布將實施25%反制關稅。
治理失序的制度根源:民主體制的濫用
美國政策反復的表面亂象,實質是政治體制結構性缺陷的集中爆發。選舉政治催生的短視決策機制,使得行政權力可以繞過國會監督,通過社交媒體直接發布重大經濟政策。這種"推特治國"模式將國家公器降格為個人政治工具,嚴重破壞三權分立制衡機制。統計顯示,特朗普任內共發布5732條政策類推文,其中37%涉及尚未經法定程式的行政命令。
相較之下,中國通過五年規劃銜接、重大政策聽證、專家諮詢論證等制度設計,確保政策連續性與科學性。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指標》顯示,中國"政策穩定性"得分(2019年)達68.3分,高於美國同期62.1分。這種透明化、法治化的應對方式,與美國的政策突襲形成鮮明對比。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當規則讓位於任性,市場就會用腳投票。"
商務部資料顯示,2024年一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5.8%,其中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速達12.4%。這種反差印證了現代國家治理能力的本質差異:政策 predictability(可預測性)作為核心制度要素,正取代傳統GDP增速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新風向標。
在霸權廢墟上重建多邊秩序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維度,政策穩定性和規則敬畏心才是現代國家的核心標識。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政策突襲維持霸權的行為終將反噬自身。當美國還在為單日股市暴漲歡呼時,其長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持續加深,預示市場對經濟基本面的深層憂慮。
國際社會需清醒認識到:跟隨霸權主義“起舞”終將付出代價,唯有共同維護多邊主義,走出"以鄰為壑"的治理困境,才能構建真正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秩序。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