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廉:從“購物天堂”到“體驗之都”的轉型之路-紫荊網

劉學廉:從“購物天堂”到“體驗之都”的轉型之路

日期:2025-04-28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 | 劉學廉

眾所周知,現時香港旅遊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2024年訪港旅客僅為4500萬人次,雖較2023年有所回升,卻仍不及2018年6500萬人次的高峰。與此同時,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2024年港人在內地消費金額突破55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這種“旅客不來,港人北上”的雙向流失現象,折射出香港旅遊業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一面映照香港旅遊業困境的鏡子

港人北上消費已從偶發行為轉變為常態化現象。每逢周末,深圳各大商場隨處可見香港家庭的身影,他們不僅在內地購物、用餐,更會體驗美容、親子娛樂等多元服務。現象背後正是反映香港本地消費環境吸引力不斷下降的現實。首先,價格差距懸殊,同樣的品牌商品或餐飲服務,深圳的價格往往僅為香港的60%-70%。以一杯星巴克咖啡為例,香港售價約40港元,深圳則為30元人民幣左右。其次,服務質素的差距日益明顯,內地服務業近年來在“顧客至上”理念下快速提升,而香港服務業卻因人力短缺、成本壓力等原因導致服務水平停滯甚。更關鍵的是,消費體驗的豐富度差異,內地商場普遍集購物、餐飲、娛樂、文化於一體,提供“一站式”體驗,而香港商場仍以購物為主,缺乏體驗元素。

港人北上消費現象本質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競爭力下降的事實。如果連本地居民都選擇北上消費,那麼對國際旅客的吸引力自然更值得反思。香港旅遊業過度依賴“購物天堂”的傳統形象,在全球化購物便利、電子商務興起的今天,這一優勢已被大幅削弱。根據世界旅遊組織報告,現代旅客越來越重視“在地體驗”和“文化沉浸”,單純的購物旅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一代旅客的需求。

從“購物旅遊”升級為“深度體驗旅遊”

要突破上述困局,就要徹底重塑香港的旅遊定位,從“購物天堂”轉型為“亞洲體驗之都”。政府要深度挖掘香港獨有的文化資源,開發無法被簡單複製的體驗式旅遊產品。以文化遺產的活用為例,香港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長洲太平清醮、大澳漁村文化、客家圍村傳統等,以上均為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政府可資助本地社團開發文化導覽路線,培訓社區導遊,讓旅客深入體驗香港的多元文化底蘊。同時,政府亦可投放資源更新地區設施配套,參考台北“大稻埕”地區為例,讓老建築活化與文化導覽相結合,成功轉型為深受旅客喜愛的文創區,而香港的油尖旺、深水埗等地區完全有潛力複製這一模式。

另外,打造特色主題旅遊路線亦是另一可行方向。香港可結合自身優勢,開發“電影場景之旅”(涵蓋《重慶森林》、《無間道》等經典電影取景地)、“美食工坊之旅”(體驗蛋撻、絲襪奶茶等香港美食的製作)、“生態郊野之旅”(香港約40%土地為郊野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等主題產品。這些體驗不僅能延長旅客停留時間,更能提高旅遊消費的附加值,加深香港對國際旅客心中的形象。

危機中的轉機

香港旅遊業正面臨二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但危機中也蘊含轉型升級的契機。通過從“購物旅遊”向“體驗旅遊”的戰略轉型,香港完全有能力重塑其旅遊競爭力。關鍵在於香港必須正視自身優勢與不足,不再沉溺於“購物天堂”的歷史光環,而是大膽創新,打造符合新時代旅客需求的旅遊體驗。這座城市擁有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充滿活力的都市文化,這些都是發展深度旅遊的寶貴資源。香港旅遊業的未來,不在於與周邊城市比拼價格或規模,而在於發揮其無可替代的城市特色與文化魅力,重新定義“香港體驗”的獨特價值。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李天源 監製:張晶晶
集體學習+實地調研,總書記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
林定國:《基本法》為“一國兩制”方針賦予法律效力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順利撤離空間站組合體 三名航天員踏上回家之旅
習近平訪問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