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 陳詠雯
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協辦的“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於3月圓滿結束。今年論壇已邁入第四屆,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博專家與文化領袖交流經驗,分享看法,激發創新思維,充分展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館也得到與國際專家對話的機會,推動文化界的共同進步,對全球博物館界帶來影響。

39國報名參與 國際博物館界的標誌性盛事
繼2017年首屆與故宮博物院、2019年與大英博物館以及2023年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所合辦了三屆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年第四屆高峰論壇由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擔任國際合作夥伴,有賴合作單位及參與者的支持,論壇逐步成為博物館界高度期許的國際活動。本屆論壇一連兩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匯聚了超過30位、來自全球17個國家的著名文博專家及傑出領袖。本屆論壇有5個國家是首次參與,包括埃及、匈牙利、挪威、卡塔爾及土耳其,共同分享寶貴的專業經驗、研究成果和創新理念。論壇同時迎來逾40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和東盟國家的博物館專家組成代表團。各地代表的踴躍參與,印證了高峰論壇的聲望日隆,並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高峰論壇累計逾7,000人次報名,創歷屆新高,當中三分之一為非本地人士,分別來自39個國家。高峰論壇報名者來自多個不同界別,除了香港、內地及海外的博物館同業、文化藝術機構及畫廊代表外,尚有博物館相關服務或產品供應商、教育機構、媒體製作公司、公共機構,以至金融、科技、旅遊、文化傳播、職業訓練等行業從業者,充分反映高峰論壇是一個能增進對話、擴展網絡及促進營商機會的平台,亦是香港精彩紛呈關乎博物館界的標誌性盛事。
多元文化體驗場所 博物館的變革轉型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狀況、文化趨勢、經濟環境、政治因素與地緣局勢,博物館作為社會的重要文化版塊亦需要不斷蛻變,以應對21世紀的多重挑戰和機遇。本屆論壇以“跨越”為主題,聚焦博物館如何突破界限,從肩負收藏、展示、教育、研究與修復等傳統功能,轉型為當下寓教於樂的多元文化體驗場所,緊密地連絡人們與各類文化遺產及文化創意。論壇亦特別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館代表參與,冀帶來更多元的觀點與解決方案,開啟更多合作契機,推動博物館不斷發展。
論壇分為四個專題環節,包括“博物館+旅遊”、“博物館+科技”、“博物館+持續性”及“博物館+身心靈”,每個議題均邀請博物館界不同領域的翹楚及專家學者分享真知灼見。“博物館+旅遊”探討博物館如何結合在地與境外文化遺產,吸引全球旅客,推動經濟效益及跨文化對話;“博物館+科技”探討科技如何為博物館帶來沉浸式體驗,讓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接軌;“博物館+持續性”討論博物館如何透過環保採購、減少碳足印及可重複使用設計,實踐環境、社會及財政可持續性;“博物館+身心靈”探索博物館如何透過個人化學習與正向互動,促進觀眾個人身心與社交的心理健康。這四大方面涵蓋了當前各地共同面對且攸關重要的議題,透過與會專家交流前沿見解與實踐經驗,論壇促使了各界對博物館多元角色與挑戰的探討,為博物館來日未至之境,跨越傳統框架,開拓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來 康文署博物館的新定位
香港正不斷發展,特別是在博物館方面,康文署管理15間博物館及2個藝術空間,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而旅遊、科技、持續性和身心靈這四大範疇,亦是康文署轄下博物館所關注並計劃不斷加以完善與提升的領域。隨著後疫情時代旅遊業的復蘇,博物館與旅遊的連結變得越發重要,參觀博物館不僅能提升遊客的文化體驗,還能促進經濟發展和跨文化對話。康文署的博物館去年錄得超過700萬總入場人次,其中香港藝術館、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太空館入場人次均分別超過100萬。香港藝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亦在近年分別躋身國際知名藝文刊物The Art Newspaper全球百大最受歡迎藝術館之中,可見香港博物館深受本地及海外觀眾支持及喜愛,並極具潛力成為香港旅遊熱點。康文署的博物館會繼續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推動文化旅遊,在內容和策展設計上推陳出新,提供豐富多元的參觀體驗,同時加強海內外宣傳,推動博物館與旅遊經濟的結合,實現經濟與文化共贏的路徑。
科技的進步為博物館提供了全新的互動方式,透過嶄新設備與技術,博物館為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和多樣化學習機會。我們深明傳統的被動觀展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觀眾,所以在公眾參與、展品詮釋、觀眾教育和文物保育等多方面一直嘗試引進不同的科技協助。香港文化博物館曾舉辦全球首個以介紹世界文化遺產凡爾賽宮為主題的虛擬展覽——“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利用數碼媒體呈現整個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建築群,更以獨特的互動裝置,將多重感官刺激融入展覽場景,令人恍如身臨其境。這正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展示如何運用先進科技詮釋藝術及歷史,並推動文化交流,為參觀者和創意產業帶來新靈感及提供欣賞文化遺產的新視角。
面對全球氣候問題,各地的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將可持續發展納入運營與使命中。康文署的博物館同樣積極地發掘及採取創新措施,履行環保及可持續發展,例如在香港藝術館擴建及修繕工程中採用節能設計、再造物料,大幅減少碳排放和建築廢料,提高了建築的能源效能;亦會因應不同規模展覽在物料選用上減少碳足印、進行環保採購,以及採用可重複使用的設計。除了在硬件配套上著手,康文署的博物館亦在展覽和活動上加強環保推廣,香港科學館與倫敦設計博物館曾共同策劃“天生我‘材’——材料科學與設計”展覽,讓觀眾從材料背後的故事,反思過度耗用天然資源帶來的嚴重後果。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環保到經濟效益全面考量,康文署的博物館會繼續就推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模式開拓新方向。
博物館在促進觀眾身心健康方面的努力顯示了其社會價值,有些國家已將參觀博物館視為心理治療的一部分,這為博物館在心靈治癒方面開啟了廣闊的可能性。隨著疫情後全球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日益提升,博物館在傳達知識以外,亦嘗試透過提供不同的體驗與個人化學習方式,促進正向互動和培養正念。在這方面,康文署的博物館致力建設以人為本及共融的環境,香港藝術館及油街實現於平等機會委員會通用設計嘉許計劃2024/25中分別獲得“康樂、體育或文化用途的樓宇及場地”金獎,及“活化項目”金獎。除了推動通達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和享受博物館設施,康文署亦在展品欣賞、示範、工作坊等活動上擴闊與不同群體的聯繫,致力推廣多元及共融價值。

文化播種地 使博物館成為港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香港與國際交往頻繁,又與內地緊密連繫,是理想的博物館國際交流平台。本屆博物館高峰論壇聚焦探討博物館如何突破界限,轉型為更具活力的文化空間,再次印證香港為“文化的播種地”。博物館已不僅是一個收藏過去的地方,更是關注當下和未來的有機體,通過思考、研究全球性的問題,啟發文博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展望未來,康文署的博物館會繼續積極助力落實國家對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性定位,守正創新,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展現香港的故事,使博物館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香港市民引以為傲的地方,成為世界各地遊客心所嚮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