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控制型”父母嗎?你的父母會過度干預你的學習和生活嗎?
英國《人格與個性差異》雜誌刊文顯示,童年時被過度控制的孩子,日後抑鬱風險顯著升高。研究追蹤了560名平均年齡23.65歲的參試者,結果顯示:16歲前被父母控制較多的參試者,成年後情緒反芻風險增加,抑鬱症狀更強烈。這無疑是對當下廣受熱議的“控制型教育”敲響了警鐘。
近年來,“雞娃”“虎媽”式教育引發廣泛討論。嚴厲“控制型”家長往往以“為孩子好”為出發點,但有時也會好心辦壞事,無形中加劇了親子矛盾,甚至成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誘因。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管教和放手?當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家長該如何科學應對?記者採訪了兩位青少年心理專家,結合臨床案例,剖析誤區,分享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小學學霸初中患上了抑鬱症
14歲的抑鬱症患者小鵬(化名)的經歷非常典型。
小鵬的媽媽是重點中學老師,爸爸是國企職員,家裡的教育基本是媽媽說了算,一直秉承要“贏在起跑線”的教育理念。
小學階段,父母的嚴格管教成效顯著:小鵬的成績年級段名列前茅,自主學習能力強,儼然是“別人家的孩子”。然而這份優秀背後,卻是四年級就開始超前學習、週末上輔導班、旅遊途中刷題、輔導班路上吃晚飯的高壓日常。
“孩子就像被抽打的陀螺,生病都不敢停下。”小鵬的主治醫生、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身科主任醫師馬永春回憶,在心理諮詢中,小鵬不止一次控訴來自父母的壓力。
進入初中後,課業難度加大,經歷幾次月考失利後,小鵬逐漸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渙散、失眠等症狀,卻被父母歸因為“抗壓能力差”。
“孩子已經生病了,但家長仍在用突擊檢查筆記、全程接送等方式‘治療’心理問題,這無異於火上澆油。”馬永春指出,小鵬父母的教育慣性,使得他們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依然延續高壓控制的模式。
最終,“抑鬱症”的診斷書像一記重重的耳光,扇在小鵬父母的臉上。作為一名資深的中學教師,小鵬的媽媽崩潰了:“難道我們之前的教育都錯了?”
孩子重返校園,切忌急於求成
杭州市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診療(促進)中心主任王奕權主任醫師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在抑鬱症青少年家庭中,“返校復學”問題往往成為家長最關注的焦點。
王奕權分析,重返校園不僅涉及學習能力的恢復,更關鍵的是心態的調整。
“通過藥物干預、心理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案,能夠有效幫助青少年逐步恢復基礎學習能力。但真正實現迴歸校園,需要制訂分階段、循序漸進的復學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幫助孩子重建學習節奏,切忌急於求成。”他強調,簡單要求孩子“立即恢復常態”的強制返校,可能造成二次心理創傷,反而延緩康復進程。
當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家長該如何應對?王奕權給出了幾點專業建議:首先,家長應了解一些精神衛生相關知識,建立科學認知,破除“病恥感”的心理屏障;其次,要在“過度關注”和“放任自流”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避免將孩子正常的情緒波動誇大,也不能忽視持續存在的負能量危險信號。
他進一步舉例:當孩子出現一過性的負面情緒時,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積極總結失誤,再努力。如果是出現比較極端的情緒,比如情緒低落、自我否定持續超過兩週,基本的學習和生活能力都受到影響了,那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抑鬱症,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有些家長的病恥感比孩子更重
這樣的困惑在臨床中並不少見。馬永春發現,半數以上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的家長都難以接受孩子的診斷,甚至,有些家長的病恥感比孩子更重。
“這種反應背後,既有對承認孩子患病等於承認教育失敗的害怕,又有對抑鬱症治不好,影響孩子前途的擔心,還有一點,就是傳統認知上的誤區,許多家長將抑鬱症等同於孩子的抗壓能力薄弱。”馬永春分析道。
家長的逃避某種程度上也會耽誤孩子的治療。在小鵬住院期間,父母仍緊盯他要完成作業,在病房看線上學習資料補課,隔三岔五催促“要是感覺好點了就儘快回學校”。
小鵬被壓得喘不過氣,他哭着告訴馬永春:“我一直在等爸媽向我道歉,但他們卻覺得我應該感恩。”
當馬永春將這句話轉述給小鵬的父母時,他們才意識到,無數個“爲了你好”的規劃,早已讓親子隔閡越來越深。
“其實,家長也需要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導,轉變對抑鬱症的錯誤認知,接納孩子的真實情況。”
在馬永春的建議下,小鵬的父母同意接受家庭治療,逐步修復親子關係。
最近一次複診,小鵬告訴馬永春,自己在陽臺上種了幾盆多肉植物長得很好。“要是在以前,我爸媽肯定不同意我養,這次他們滿口答應了。”
引導和支持孩子,而不是控制
針對“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平衡管教與放手”這一教育難題,兩位專家一致表示,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而不是孩子人生的操控者。
王奕權解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養分。
對於學齡前的小伢兒,家長主要是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促進孩子積極的情感表達;進入學齡期,家長教育的重點要轉向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引導孩子建立時間管理與任務規劃的基礎能力;到了青春期,需逐步放手,培養孩子自主決策能力。
“不要盲從,也不要陷入一些教育陷阱。”王奕權說,“很多家長會讓孩子提前學習超齡知識、過度安排課程等,這種‘拔苗助長’不僅破壞了孩子發展規律,還會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心理韌性。”
此外,家長也要避免照搬他人經驗或盲目跟風“雞娃”。馬永春提到,前些年推崇的“虎媽”教育,是有不少育兒成功的案例,但並不意味着可以照抄。“每個孩子的個性基礎不同,教育不能模板化。”
“總之,凡事要把握一個度,既要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調整管教強度,也要考量家長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馬永春強調,在管教和放手過程中,要探索一種動態平衡,比如,在制訂學習計劃時,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在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時,和孩子一起建立使用規則。不能一味用高壓手段,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終好習慣沒養成,反而引起了情緒的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