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打卡科創公司和現代工廠,正成為一種新風潮。在小紅書平台上搜索“工廠遊”,有超過10萬條筆記。“工廠遊”並非新鮮事,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溫不火。如今,越來越多工廠向公眾打開了大門,並被地方文旅推介,多地也頒布鼓勵工業旅遊的政策,為這場變革按下加速鍵。
“工廠遊”逐漸升溫,但對不少人而言依舊是新鮮事物,該行業也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情況下,“工廠遊”是學生實習或業內考察參觀的內容,而將工廠作為景點向遊客開放,這種跨界遊的變革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年輕人愛上逛工廠,消費層面的升級推動供給側的改革,在豐富旅遊內涵的同時,也讓“工廠遊”這一跨界旅遊形態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為行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不過,這並非“工廠遊”轉型發展的唯一因素,要讓這場變革真正加速,還需要對“工廠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形成更為強大的共識,對這一舉措所帶來的綜合性效益有更深刻的認知。
“工廠遊”作為跨界旅遊的一種類型,並非只是“開門納客”如此簡單,無論是製造工廠的流水線,還是各類知名產品的展廳,以及百年老企的博物館,如何將產品轉化成資源,將工廠改造成景點,將文化演繹成故事,都需要專業化的要素支撐。為此,需要將工廠作為屬地統一景點進行打造,由相關部門提供政策扶持與專業援助,不斷提高企業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工廠的管理者成為旅遊的經營者,讓工廠的生產資本變成旅遊資源。經過打造後的工廠不僅成為旅遊景點,也為企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同時,充分釋放旅遊的推廣效應,讓企業文化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可,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工廠遊”讓更多人走進工廠,了解生產的工藝與過程,不僅是普及製造業生產常識的方式,更是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工廠,他們在監督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也會在耳濡目染中對製造業發展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讓更多人真正走進工廠,為中小學教育、科普研學提供新的實踐空間,對於提升全民工匠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工廠遊”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管理和運營能力。成熟的“工業遊”不僅涉及具體點位的改造與打造,還關乎提升遊客舒適度的經營與調度,企業要獲得由此帶來的正向效益,必須開展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這對於企業的整體發展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良機。
事實上,“工廠遊”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旅遊效益,在很多知名企業身上已有所體現和示範。比如一些知名酒企打造的“酒文化莊園”,形成了文化與生態的場景再造,以旅遊式體驗和體驗式旅遊為一體的內容重塑,旅遊示範和精品線路增加了景點的消費黏性,讓企業的品牌效應得到擴散,也為“工廠遊”的多贏之舉找到了最佳註腳。相信在未來,有了更多的政策扶持與典型示範,工業旅遊將會有更多破局之舉,“工業風”也將會讓各地文旅綻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