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當下,以“五一”假期為縮影的消費熱潮,為“滿足內需”提供了現實註腳。
今年“五一”消費熱度,確實讓許多人沒想到。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日,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14.67億人次,日均2.93億人次,同比增長8.0%。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客運量均實現顯著增長。另據新華社報道,2025年“五一”假期,全國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3%。
這一組數據,不僅反映了民衆出行意願的高漲,也揭示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強勁復甦勢頭。
“五一”假期的消費復甦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從需求端來看,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觀念持續升級,推動“體驗型消費”“品質化消費”成為主流。在浙江海寧市鹽官潮樂之城,遊客享受文化之旅,音浪派對、城牆音樂LIVE輪番上演。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鹽官古城內客房預訂量接近滿房。
而針對消費需求升級而進行的旅遊產品服務供給側改造,也為旅遊打開更多可能性。“五一”假期的文旅消費火爆,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市場創新的雙重推動。在這個假期可以明顯看到的變化是,各地都在通過推出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加強文旅融合和科技賦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
比如,很多地方通過延長景區開放時間、發放文旅優惠券、開通免費接駁公交等舉措,降低消費門檻;人工智能、光影科技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則讓沉浸式演出、智能導覽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傳統文旅注入新活力。整體來看,各地的景區都在通過文化體驗、科技賦能等服務創新,打造了涵蓋日遊夜娛、美食消費、深度體驗的立體化旅遊產品體系。
交通運輸部客運量數據,事實上也印證了“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的成效。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當下,以“五一”假期為縮影的消費熱潮,為“滿足內需”提供了現實註腳。五天假期裡的旅遊和消費市場表現,也內含着中國經濟的韌性密碼——激活消費活力、釋放需求潛力,已成為穩增長、促發展的關鍵支點。
一方面,主要大城市的文旅消費需求持續攀升。以北京為例,假日期間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3882.6萬人次,同比增長8.3%。據銀聯商務數據,“五一”假期北京的旅遊售票類、文化娛樂類消費金額同比增長9.7%、4.9%。
另一方面,“五一”假期的消費熱潮還釋放出結構性轉變的信號。有旅遊平臺數據顯示,以成渝、雲貴為始發地或目的地的熱門航線預訂幾乎佔據半壁江山。縣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近兩成、鄉村遊訂單激增超40%,這也意味着下沉市場正在成為消費的新增長極。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模式的創新上。比如,貴州榕江“村超”、臺江“村BA”等“村”字號活動將體育賽事與民族歌舞結合,吸引遊客參與,形成“體育+文化+旅遊”新模式,同時也揭示出縣域經濟在資源挖掘、服務升級上的巨大潛力。
這種從“城市中心”向“城鄉互補”的消費格局轉變,不僅激活了農村經濟,也為城鄉資源要素流動提供了新路徑,為擴大內需注入可持續動力。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中國經濟亟須尋找新增長動能。今年“五一”假期表明,以內需為錨點,通過優化消費環境、激發市場活力,能夠有效對衝外部壓力。
“五一”假期消費的強勁表現,也為暑期旅遊和消費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可以預期的是,隨着天氣轉暖和暑期臨近,旅遊需求將進一步釋放,縣域旅遊、夜間經濟、主題公園等業態有望延續熱度。通過深化文旅融合、挖掘下沉市場、創新業態模式、完善政策支持,中國有望在下半年實現消費市場的持續繁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