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新文科如何“智”取未來-紫荊網

數字時代,新文科如何“智”取未來

日期:2025-05-07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當前,文科教育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AI浪潮的衝擊下,傳統文科教育體系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矛盾愈發顯現,文科生面臨數字素養不足、價值認知危機等一系列問題。

近日,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加強數字中文建設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高等學校語言學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發展,加強“語言+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培養。這是推動新文科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與智能時代接軌,我國高校文科專業採取了哪些措施?文科生如何在堅守人文精神的同時提升自身競爭力?

與智能科技融合是重要趨勢

隨着AI技術的發展,文科教育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這場轉型絕非文科向技術的單向融合,而是人文價值與數字文明的雙向重構。

“文科教育與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佐文表示,“一些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學科直接參與。”

李佐文以語言學為例指出,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語言學亟待構建跨學科研究範式。“傳統觀念將語言學歸為人文學科,但隨着對語言本質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其具有明顯的可計算特徵,必須藉助計算技術實現研究範式突破。”李佐文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的實踐探索為文科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提供了生動樣本。該實驗室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開發了北外多語智慧學習平台、“跨文化交際視域下走進韓國”虛擬仿真外語教學系統等,通過整合文化人類學、認知科學和虛擬現實技術,使學習者能在數字系統完成跨文化交際實訓。

此外,社會科學等研究領域,同樣需要藉助智能技術實現研究範式的革新。位於北京西五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文明與智慧決策實驗室,正以“智能社會科學”為突破口,探索文科與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該實驗室技術團隊負責人張潤澤表示,通用大模型雖然能夠生成大量文本,但其結果往往缺乏深度和解釋性,難以滿足社會科學研究與戰略決策服務的專業精度要求。為此,該團隊另闢蹊徑,採用以社科理論和實證知識為指導、以智能體生成數據為基礎的智能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創新性地推出了“智能社會科學研究系統(箴研大模型)”。

“我們設計研發了‘混合智能’模式。”張潤澤解釋,“通過智能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構建了多智能體跨學科協作與人機動態協作兩種機制。”該模式通過模擬專家決策流程,將任務分解為規劃、分析、計算等環節,讓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智能體協同合作,生成預案。專家在交互界面實時介入關鍵決策節點進行調整,並融入自身的專業判斷,最終得出經人機雙重校驗後,更為精準、可靠的分析結果。

記者採訪時發現,除了上述學校外,多所高校都在探索文科教育與智能科技融合發展道路。南京大學開設計算機與金融工程交叉實驗班、“藝術與文化創意”文科試驗班等班級,打造新文科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山東財經大學發布國內首個文科教育大模型“AI才”,致力於解決新文科建設的困境。華中科技大學則提出實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發展戰略,着力打造“AI+文化創新”新範式。

技術發展離不開文科人才

如果把AI比作煉丹爐,知識就是投進爐裡的“藥材”,而文科生如同採藥人,憑藉自身知識儲備與洞察力,從海量信息裡甄別、篩選出優質“藥材”,為AI發展提供知識養料。

文科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還幫助他們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經典文本、參與學術討論、撰寫論文等活動,學生學習如何辨別信息真僞,形成自己的判斷,並以理性的方式表達觀點。這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AI技術加速發展,對跨學科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面對這一形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文明與智慧決策實驗室提出“知識工廠”概念。“知識工廠”作為連接文科生與人工智能企業的平台,通過項目合作、實踐培訓等方式,為文科生提供參與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和標註工作的機會,助力他們積累實踐經驗,拓寬就業選擇。

張潤澤表示,“知識工廠”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為人工智能進行知識加工,其中文科人才必不可少。文科人才具備獨特知識結構與思維能力,他們能快速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場景,並將其與自身專業領域知識相結合。他們既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優化技術應用,又能將人文關懷融入人工智能開發過程。未來,文科人才將在“知識工廠”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文社科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數字技能將成必備武器

傳統文科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人文素養和溝通能力,卻往往忽視數字技能的培養。智能時代,AI可能會消滅機械、乏味的“文科勞動”,但會獎賞個性化的、非複製粘貼的人文創意。

“文科生要特別注重培養跨界技術素養,掌握基本的數據分析技能,學習AI工具的應用邏輯,創新應用場景,掌握多媒介敘事能力等。”李佐文建議。在人機協同的育人環境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文科教育領域會越來越多,由此可能對文科教育產生顛覆性影響,甚至重塑文科教育。文科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數字技能,將難以適應這一變革。通過不斷改革培養方式,文科教育不僅能適應智能時代的需求,還能成為科技與人文對話的橋樑,培養出既懂技術又具人文深度的複合型人才。

李佐文認為,如今,在新文科人才的數字技能培養方面,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重構並創新課程內容,在傳統文科課程中嵌入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跨學科內容。二是創新研究方法或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研究人文社會問題。三是建立跨學科合作平台,通過解決科學問題將不同學科的人員組織起來,如語言學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結合起來研究“語言智能”問題。

隨着智能時代的深入發展,文科教育將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學科調整的陣痛,但真正的文科精神——對人類價值的追問、對文明演進的思考永遠都不會消亡。”李佐文指出,“文科人才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來源:科技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