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格局風雲變幻的當下,5月7日,中國商務部一紙公告宣布對原產於印度的進口氯氰菊酯實施反傾銷措施,征收48.4%-166.2%的反傾銷稅,這一舉措瞬間引發廣泛關注。“為什麼是印度?”“為什麼是氯氰菊酯?”這一舉措并非偶然,在這場貿易博弈中,不僅是法律與經濟的較量,更深刻反映出全球化退潮下農業安全與產業競爭的複雜態勢。
為什麼是印度:貿易博弈與戰略考量
近年來,中印貿易中印度部分商品對華傾銷問題日益凸顯,氯氰菊酯便是典型代表。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印度出口中國的氯氰菊酯數量大幅增長75.79%,市場份額從49.25%飆升至71.47%。與此同時,其價格卻大幅下降42.07%,從2019年的89675元/噸降至2023年的51950元/噸。這種低價傾銷行為,嚴重衝擊了中國氯氰菊酯產業,導致中國企業同類產品市場份額持續下滑,不得不以低於正常價格的標準定價,企業經營面臨巨大壓力。
在商務部的反傾銷調查過程中,印度企業的態度令人玩味。印度公司不僅在回答調查問卷時亂標答卷頁碼、答卷文件電子版和紙質版不一致、答卷文件內容與文件名不一致、漏答、不提供證明文件,干擾調查工作,而且在商務部兩次同意延期提交原始答卷,并在發現答卷存在瑕疵後發放補充問卷給予解釋說明機會的情況下,依然不配合。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的調查程序依然嚴格遵循WTO《反傾銷協定》,在12個月內完成初裁與終裁,聽證會記錄顯示共采納27家企業的舉證材料,程序透明度獲國際觀察員認可。這既是對西方指責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有力回擊,也彰顯了中國在規則博弈中的能力。
當前全球正處於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關鍵時刻,各國都在積累籌碼以爭取更有利的談判條件。而印度卻在此期間小動作不斷,4月21日,印度宣布對部分進口鋼鐵征收12%臨時關稅,中國是主要征收對象,涉及約10.6億美元,且當天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不少分析指出,印度此舉很可能是為了迎合美國打擊中國製造業。
此外,近期其他對美貿易存在高順差的亞洲國家都強調避免影響其他國際協議或擾亂其他市場,但印度尚未作出這樣的公開表態。在訪問期間,萬斯還提及美印安全合作以及今年的“四方安全對話”,美印雙方探討的議題不僅限於關稅,美國在其他領域要求印度明確站隊的意圖更加明顯。
這種種跡象,不得不令人懷疑印度是否要以損害中國利益的方式遞交“投名狀”。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印度采取反制措施,也是向外界釋放明確信號,對於某些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政府必將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國內產業利益,不允許其他國家以損害中國利益的方式當籌碼做交易。
為什麼是氯氰菊酯:產業安全與市場影響
氯氰菊酯作為高效殺蟲劑的核心原料,在農業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廣泛應用於棉花、果樹、蔬菜、煙草、玉米、花卉等農作物的害蟲防治。其供應鏈安全直接關係到中國14億人的“餐桌保衛戰”。中國雖是全球最大農藥生產國,但產業鏈上游仍依賴進口,氯氰菊酯的國產化率雖達70%,但高端原料仍需進口。
印度企業自2022年起以低於本國市場價30%- 50%的價格向中國傾銷氯氰菊酯,導致國內相關企業產能利用率驟降至60%以下,部分工廠被迫裁員甚至停產。這種低價傾銷不僅衝擊了企業利潤,更威脅到中國農藥供應鏈的自主可控。一旦失去氯氰菊酯定價權,中國農民可能被迫為高價農藥買單,農業生產的成本將大幅增加。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出口量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國的8倍多,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印度企業憑藉低價傾銷策略,對華出口量在2023年激增42%,市場份額從15%攀升至35%,傾銷幅度最高達166.2%。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被業內視為印度搶佔全球農藥市場的關鍵一步,該國計劃到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農化品出口國。而中國國內企業在印度低價傾銷的衝擊下,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對印度氯氰菊酯加征反傾銷稅,將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印度出口商將面臨重創。以年對華出口額2.3億美元的印度聯合磷化物(UPL)為例,166.2%的稅率意味著其成本激增3.8億美元,可能被迫退出中國市場。
其次,國內企業迎來喘息窗口。揚農化工計劃投資10億元擴產,目標3年內將國產氯氰菊酯成本降低20%。
此外,巴西、阿根廷等農業大國可能轉向中國采購,全球農藥貿易流向將得到重塑。
這場反傾銷戰役的終極意義,不僅在於關稅數字本身,更在於推動中國農藥產業的技術創新。當中國企業在聽證會上展示出氯氰菊酯合成工藝的17項專利時,印度代表團的沉默已說明一切——真正的產業安全,永遠建立在技術創新而非貿易壁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