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5月8日東莞報道: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敘事中,"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猶如一支飽蘸時代濃墨的大筆,正在南粵大地上書寫着城鄉融合發展的壯麗篇章。東莞市塘廈鎮石馬社區立足自身稟賦,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通過基礎設施提檔、生態空間重塑、文明風尚培育三大維度協同發力,生動演繹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美麗鄉村建設的創新實踐。
基建築基:以空間重構激活發展動能

石馬社區以"兒童友好型社區"理念打造的文化廣場兒童主題樂園,展現基礎設施建設的精細化思維。通過年齡分層設計遊樂設施、軟質地面鋪裝、海洋主題牆繪等細節處理,既保障兒童活動的安全性,又創造出激發創造力的沉浸式場景。這種"一米高度看世界"的設計邏輯,折射出公共服務從粗放供給向精準適配的轉變。
更具戰略眼光的是將110畝低效果園,升級為"綠美果園"的生態經濟複合體改造。通過引入噴灌設施提升農業效能,建設荔枝文化展示廳、環湖綠道等文旅設施實現產業延伸,打造直播銷售平台打通產銷閉環,形成"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的現代農業樣板。數據顯示,該項目不僅使每畝土地產值提升40%,更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配套產業興起,驗證基礎設施投資對鄉村經濟的內生驅動效應。
生態塑形:用系統思維破解治理難題

在環境治理層面,石馬社區呈現出多點突破的系統性特徵。背街小巷專項整治與垃圾分類推廣形成"治標+治本"的垃圾治理閉環,月度河道清潔行動構建起長效管護機制,而超額完成32%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則體現環境治理從末端管控向源頭防控的進階。特別是新增停車位與道路瀝青化改造的同步推進,既緩解"停車難"的城市病,又通過道路景觀提升實現功能與美學的統一。這種將市政工程與美學設計相融合的治理思路,使基礎設施建設本身成為塑造社區風貌的重要載體。
文化鑄魂:讓文明滋養浸潤社區肌理

石馬社區的文明創建實踐,呈現出鮮明的"三維立體"特徵,縱向深挖本土荔枝文化,通過文化長廊、苗圃園等載體,實現農耕文明的現代表達;橫向拓展文明實踐,藉助青少年運動會、公益培訓等活動構建全齡段文化服務體系;立體構建宣傳矩陣,線上線下結合推動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更值得關注的是,將美麗庭院建設納入"七個一"升級工程,通過私人空間美化激活居民主體意識,使文明創建從政府推動轉向全民自覺。這種"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軟性治理,正在重塑社區共同體的精神基因。
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石馬社區的實踐揭示一個深刻邏輯,美麗鄉村建設不是簡單的環境美化工程,而是通過空間重構、生態再造、文化重塑的系統工程,實現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結構升級、治理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這種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將硬件升級與軟件賦能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為珠三角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範本。未來,隨着更多創新要素的注入,這幅以人民幸福為底色的美麗鄉村畫卷,必將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