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深處的粉蒸肉-紫荊網

時光深處的粉蒸肉

日期:2025-05-11 來源:地區報《港紙》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林曦

坐在維園長椅上休憩,在這濃蔭匝地,綠草茵茵的晚春晨光中,“布穀布穀,布穀布穀”鳥鳴聲逶迤而來,如夢如幻,幻變為童年的聽覺記憶。“布穀插禾,布穀插禾”,布穀鳥啼喚時,我依稀記得,秧田的禾苗可以拔出移栽於水田中了。

老公說,好不容易休息,中午要不出去午茶?我搖搖頭,NO,我今天想做麩子肉。麩子肉即粉蒸肉,是老家的叫法。當然,做法也不盡相同,不是用米粉,而是用糯米,是春季農忙的必備餐食。

在老家,布穀鳥叫時正是插田的時候,女婿會和妻子一道去岳家,送“插田禮”——四個紙封(貓耳朵、麻丸粒之類的副食品),一刀豬肉(四斤),以答謝岳父岳母把女兒(也是一個勞動力)嫁給他。這天,夫妻倆留下來幫忙岳家扯秧插田。岳母則會用這一刀豬肉,和上糯米,蒸一大盆麩子肉,用以招待女婿。

我婚後在外地工作,老公是城裏人,好似那時已無“插田禮”一說。春日裏有時會買蒸肉米粉做粉蒸肉,很少會做傳統的麩子肉。小時候姑父姑母回家幫忙插田,奶奶每年都會做麩子肉犒賞大家。我在灶下燒火,早已耳熟能詳,複刻出來並不難。

去菜市場買了兩斤五花肉,一小包紅曲粉,一杯醪糟。五花肉切成半寸立方,加入鹽、味、薑汁、醪糟水攪拌醃制。二斤糯米淘淨泡發備用。半個小時後,把肉塊、糯米、紅曲粉、胡椒粉一起攪拌,讓每塊肉都均勻沾上米粒,用盆盛了,加少許水,放入電蒸鍋,調高溫蒸。

出鍋撒上蔥花,如盛放的桃花點綴綠葉。夾上一筷,桃紅的糯米粘在肉塊上,泛著晶瑩油亮的光。送入口中,肥肉軟爛如綿,瘦肉略有筋道。肉中醪糟的甜,薑與胡椒的辛,紅曲中肉桂與小茴的香,蔥香,豐富的味道融合在一起。

我滿足地吃著麩子肉,思緒從餐桌彈回童年。門前的桃花鋪了滿地,板栗樹上掛滿了長條的淡黃花序,奶奶踮著小腳在坪前曬菜薹。姑媽、伯母、母親帶領堂姐們在屋下的秧田彎腰扯秧,堂哥們各自擔一擔秧苗,擺胯搖臀,走上田埂,走上池塘堤岸,走向遠處的六畝丘,田中的那幾點黑,是彎腰插田父親、伯父、姑爹。

灶膛裏的火花在咆哮,灶上的蒸屜熱氣在跳舞,奶奶說,“再捂一灶火,麩子肉就熟了。”我從灶後蹦出來向外跑,跑向屋下秧田邊,“吃飯啦!”又跑向池塘堤岸,雙手做喇叭狀,朝著六畝丘方向用力大聲喊,“吃……飯……啦……”

母親她們把八仙桌擺在了坪外,父親他們在池塘碼頭清洗腳上的泥巴。菜一道一道上桌,桌中央是大盆紅豔豔的麩子肉。人也一個一個圍攏來,大人一桌,小孩一桌,言笑晏晏。在板栗花馥鬱的香氣中,布穀鳥還在聲聲慢,“布穀插禾……布穀播禾……”

來源:地區報《港紙》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周默 監製:連振海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