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5月12日東莞報道:當嶺南的風裹挾着國樂與國潮,跨越山海、吹到江南,一場跨越時空的園林“對話”就此開啟。
5月9日—10日,東莞原創國樂實驗劇場《可園可源》全國巡演首站登陸蘇州,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音樂廳,為觀眾帶來一場嶺南美學視聽盛宴。
蘇州可園,江南園林代表;東莞可園,嶺南園林精品。這場以可園為媒的“雙園對話”,以藝術方式展現了兩座可園之間的歷史淵源,也讓不少人磕起了蘇州與東莞之間的“文旅CP”。
蘇州東莞:兩地均有一座“可園”

本土題材、本土演員,由東莞市文化館出品的《可園可源》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莞產舞臺藝術精品。這部實驗作品以東莞可園為切入點,以國樂演奏為主、情景表演為輔,創新融合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劇場元素,通過獨特敘事與音樂編排,生動講述莞人張敬修戎馬一生“三起三落”期間回鄉修闢“可園”,邀嶺南畫派啟蒙祖師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傳統水墨畫基礎上,創新以“撞水撞粉”寫生技法,奠定嶺南畫派雛形的動人故事。自去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公共和旅遊產品採購會(簡稱“大灣區文采會”)首演以來,《可園可源》場場爆滿,收穫各界好評,獲贊“實現了對藝術樣式、地方文化、創作主體的開放性探索,充分展現了群文人敢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全國巡演首站選在蘇州,只因“有緣可園”。蘇州與東莞,皆有可園,且頗有淵源。蘇州可園,是蘇州現存唯一的書院園林,簡約而不失雅緻,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東莞可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以“小巧玲瓏、疏密有致”著稱,融匯嶺南的務實與開放,是嶺南畫派的重要策源地。《可園可源》舞臺設計巧妙呼應兩座可園的精髓——舞者以“青綠腰”身姿定格,既似嶺南山崖的險峻,又如江南水墨的留白,詮釋“人如山嶽,剛柔並濟”的東方智慧。

蘇州可園,原為滄浪亭的一部分,清代鴻儒梁章鉅主政江蘇期間曾重修可園,供正誼書院之用。後來,梁章鉅任廣西巡撫,與林則徐等人有交集,其中包括東莞可園主人張敬修。嶺南畫派啟蒙祖師之一的居巢,是祖籍江蘇的畫家,曾作為文人畫家接受梁章鉅、張敬修的資助,先後成為他們的幕僚。兩座可園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謂潛移默化。這是嶺南園林與江南園林的淵源,也是東莞與蘇州的緣分。

“《可園可源》的舞臺呈現帶給觀眾獨特的審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種文化共鳴的觸動。它像一幅流動的畫卷,把嶺南的煙火氣、文人氣和嶺南人民敢闖敢試的精神與家國情懷都融進了音樂和肢體語言裡。坐在臺下,能清晰感受到作品裏的‘魂’——既有傳統的根,又有現代的呼吸。”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楊飛看完《可園可源》不吝溢美之詞,認為嶺南文化與江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有開放包容,又有婉約精緻。東莞與蘇州都具有一股“柔中帶剛”、敢為天下先的韌勁兒,正是這種精神底色促成這次“同城對話”,就像給兩地的文化基因做了一次“配對”,實現了一次深度的交融與創新。以藝術作品為媒介的交流,是文化互鑑最紮實的方式,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蘇州東莞:嶺南和江南文化的碰撞
東莞與蘇州之間的可園之緣,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得到延續。兩座城市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今都是製造業發達的產業大市,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合作空間廣闊。近年來,從官方到民間,交流互鑑,互動頻頻,不斷譜寫合作共贏新篇章。
《可園可源》走進蘇州,堪稱文化交流互鑑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立足賦能文化強市建設,東莞着力探索傳承弘揚莞邑文化、嶺南文化的新路徑,並積極學習人文與經濟相融互促、產業與生態和諧共生、開放與創新融為一體的蘇州經驗。

在《可園可源》之前,東莞、蘇州兩地就曾多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作為一支非職業團隊,《可園可源》主演團隊之一的東莞民族樂團,與國內一流民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互為友好合作團隊。2024年,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和東莞民族樂團曾在東莞攜手舉辦音樂會,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指導朱昌耀曾多次到東莞指導工作,為推動東莞民樂發展建言獻策。東莞市文化館學習借鑑蘇州“本色東西橋市集”,打造了“鴻福橋市集”,叫響“有一種新中式生活,在東莞”。
文化因交流互鑑而多彩。這次《可園可源》蘇州巡演,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嶺南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激情碰撞,兩地以藝術為媒,搭建起創新交流的橋樑,讓傳統與現代交織共鳴,為城市創新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可園可源》背後透露的文化信息非常豐富。”著名文化學者戴珩非常投入地看完了《可園可源》,認為《可園可源》跟以往文化館界所呈現的文化藝術樣式有很大的不同,反映出東莞文化館人有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資源,把當地文化資源背後所蘊藏的中華文化精神、中華美學以及中華文明的重要特性呈現出來,做了一次非常好的探索,值得鼓勵與點贊。
“看完以後很激動,也很感動。”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朱昌耀表示,非常敬佩東莞能夠打造出一部《可園可源》這樣的舞臺作品,相信通過全國巡演,不斷擴大影響,將成為東莞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讓更多人從文化的層面來認識東莞。
蘇州東莞:兩場展覽深化雙城互動

“希望通過兩座可園的對話,通過《可園可源》蘇州巡演,讓更多人了解嶺南園林的營造美學、‘嶺南畫派’的發展脈絡,從中領略到嶺南人文之美、底蘊之深、活力之強,讀懂東莞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人文精神。”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說。
演出期間,東莞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音樂廳同步推出兩個專題展覽,以東莞可園、東莞城市為主線,全面推介東莞。《“從可園出發”圖文展》,以東莞可園為切入點,探問嶺南花鳥畫文脈,反觀當代花鳥畫格局,將中國花鳥畫之審美境界、東方意蘊以及創作圖景展呈於觀眾,品鑑新時代中國花鳥畫的創新轉化和時代新風,讓觀眾進一步了解東莞可園作為嶺南畫派重要策源地的歷史地位。

《東莞城市影像展》分為“精彩東莞”“有一種製造美學叫東莞”兩個部分,共展出40組攝影作品,潮流和現代的生活場景吸引眾多年輕觀眾駐足觀看。一幅幅影像作品,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從“覺醒之門”的波瀾壯闊到龍舟競渡的激情澎湃,傾聽嶺南文脈與灣區氣象的交響;從“中國潮玩之都”的青春活力到“全國籃球城市”的運動基因,感受“潮流東莞”的城市心跳;從智能工廠的科技光影到爆款潮玩的暢銷走紅,觸摸東莞製造的美學溫度;從松山湖的科創綠洲到濱海灣的碧波鷺影,體驗現代都市的詩意生活。

看完展演,許多觀眾紛紛表示想走進東莞,東莞可園更是成為大家心中的打卡地,期待能在亭臺樓閣間開啟一場沉浸式之旅,親身感受劇中那份動人的嶺南風情以及東莞“最傳統MIX最潮流”的多元文化。
當舞臺大幕緩緩落下,文化的迴響仍在悠悠流轉。《可園可源》以園林為紐帶,在東莞、蘇州的“雙城互動”中激盪出無限可能。這場跨越千里的“雙園對話”,是兩地文化“美美與共”的新起點。屬於東莞與蘇州的雙城故事,將以更豐富的筆觸、更動人的篇章,在時代長卷上鋪展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