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力越強,就能百病不侵嗎?
恐怕很多人對此有所誤解。其實,免疫力並非越強越好,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
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就會自我攻擊
在很多人看來,免疫力強就能抵禦一切疾病。其實,免疫力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核心功能,主要通過免疫防禦、免疫監視和免疫自穩等發揮作用。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免疫力的過度激活與免疫力低下同樣是免疫功能的病理狀態。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郭躍武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近日有一個20多歲的女病人因關節疼痛來就診。經檢查發現,她體內的抗核抗體陽性,最終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她告訴郭醫生,自己因為平時工作壓力非常大,經常覺得疲憊,所以就長期服用多種能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
郭躍武副主任醫師指出,由於亂吃保健品導致免疫紊亂的患者並不少見。免疫力過高,並不等於百病不侵,反而可能會導致人體對外界無害物質反應過激,引發各種過敏,比如過敏性鼻炎、哮喘、食物過敏等。
約有30%的過敏人群體內存在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異常升高,這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標誌。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時,可能會將人體內的正常組織誤認為“敵人”,導致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的有:
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系統會攻擊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紅腫、變形,嚴重者甚至會喪失活動能力;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細胞會攻擊皮膚、腎臟、心臟等器官,引發面部蝶形紅斑、蛋白尿等症狀;
甲狀腺疾病。如橋本甲狀腺炎,免疫系統會破壞甲狀腺組織,引發甲亢或甲減。
你的“防禦系統評分”合格嗎
免疫力的高低就像身體的“防禦系統評分”,過高和過低都會導致疾病。那麼,普通人如何感知自己的免疫力是否在正常範圍內呢?
識別身體的“報警信號”。免疫系統就像人體的“邊防軍”,如果頻繁感冒、口腔潰瘍,就要警惕防禦力量是否不足。
如果平均一年感冒6次以上,感冒結束後還會咳嗽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處在同一生活環境的家人或同事卻很少感冒,這種明顯的感染頻率差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免疫力的強弱。
如果經常出現無誘因的疲勞,渾身無力,提不起精神,可能是免疫細胞“彈藥不足”的信號。
傷口癒合的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免疫力水平。假如身上的輕微傷口長時間無法結痂,甚至感染化膿,就要警惕免疫細胞的修復效率出了問題。
解讀體檢報告裡的“免疫力密碼”。體檢報告裡的血常規不可忽視。其中的白細胞數量代表了人體“邊防軍”的“士兵”數量。
淋巴細胞亞群中的CD4+細胞就像是指揮官。如果軍隊人數夠多,但缺少指揮官(CD4+細胞),戰鬥力會大打折扣。而免疫球蛋白就好比“精準導彈”,免疫球蛋白過低,感染的頻率就會明顯上升。
NK細胞活性是身體裡的“快速反應部隊”。健康人體內的NK細胞活性值為15%至28%。腫瘤患者體內的NK細胞活性值通常會低於10%。
生活細節暴露免疫狀態也需小心留意
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里,因此腸道可謂人體的“免疫糧倉”。長期便祕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也可能有所下降。酸奶、泡菜中的益生菌是人體的“後勤補給兵”。適當補充天然益生菌,不僅能改善消化,還能減少感冒的頻率。
情緒是人體免疫力的“隱形調節器”。長期焦慮的人免疫力會失衡,不妨試試練習冥想,精力會得到明顯提升。
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在睡眠中完成升級的。深度睡眠時,免疫細胞的增殖速度比白天快2倍。經常失眠或睡眠不規律,患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會上升。
此外,切洋蔥時,免疫力強的人往往流淚更少,因為其黏膜防禦功能較好。在夏季的空調房裏,總有人比別人更容易怕冷,這可能提示其血液循環較差,免疫細胞運輸效率低。
平衡免疫力的“生活處方”
上海市普陀區中醫醫院內科主任章諳鳴建議,生活規律、健康飲食是平衡免疫力的最佳方法。
如果平時經常吃外賣,不妨改為自帶午餐。富含歐米茄-3的食物(如三文魚),加上富含維生素C和纖維素的蔬菜(如西藍花),再加上雜糧飯,是提高細胞活性的最佳飲食配方。
運動對人體有益,不同年齡段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制訂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普通人可以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建議每天快走30分鐘。
睡眠不好的人可以採用“睡眠黑科技”,如睡前1小時關閉室內光源,打開紅光小夜燈,抑制褪黑素的分解。合適的白噪音也能助眠,延長深睡眠時間。
總之,免疫力是“用進廢退”的系統。每個人都能通過觀察身體信號、優化生活習慣,讓免疫系統保持最佳戰鬥狀態。當身體出現預警信號時,則應及時進行醫學檢測(如淋巴細胞亞群分析),像修復機器一樣對免疫力做出精準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