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樹濤團隊表示,其深耕十二年的仿生科學研究正從基礎探索轉向臨床應用,尤其聚焦癌症早期檢測技術的突破。這一戰略轉型源於科研人員對生命健康需求的深刻洞察,標誌着我國仿生學領域正邁入"需求牽引"的新階段。
據王樹濤介紹,其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壁虎腳掌的吸附機制、樹蛙皮膚的黏附特性以及螞蟥吸血時的界面作用等自然現象。"道法自然是科技創新的永恆路徑。"他舉例稱,人類從荷葉自清潔特性研發出超疏水材料,受蜘蛛噴絲啟發發明人造纖維,仿生學成果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製造等領域,如飛機機翼設計、尼龍粘扣等日常生活技術。
目前,該團隊正探索如何模擬生物分子識別機制,構建新型檢測平台。王樹濤強調:"讓科研成果走出論文、服務社會,才是科學家的終極使命。"業內專家評價,這種以重大需求為導向的研究轉型,或將為我國原創性醫療技術發展提供新範式。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已進入轉化階段,未來有望應用於社區癌症篩查,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