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佳霖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灣區之聲“根脈中華”特別直播《文化名家走進港澳:越粵和鳴 傳承有我》在香港西九戲曲中心舉行。節目由總台主持人朱紅娜與香港電台第五台主持人曉君共同主持,兩位南北主持搭檔以“越粵和鳴”為題相得益彰。當香港揚鳴粵劇團的小朋友們率先登場時,他們在表演中展現的嫻熟技藝與專注眼神令人驚嘆——稚嫩面龐上閃爍的藝術熱忱,見證着古老戲曲在新生代手中煥發的生機。
作為香港重要文化地標的西九戲曲中心,其無門設計被西九文化管理局戲曲主管鍾珍珍賦予深意:“開放式建築象徵着接納更多青少年接觸傳統藝術。”《越粵和鳴 傳承有我》的舉辦,恰與這座連通內地與香港的藝術橋樑理念契合。
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在排練廳的教學互動尤為矚目。這位以“女小生”形象聞名的藝術家,將越劇“女扮男裝”的獨特魅力淋漓展現。當她指導“茶館新星劇團”青年排演《梁祝·十八相送》時,折扇開合的細微動作盡顯藝術精髓。“越劇唱腔能表達人物細膩感情”“水袖技法充滿美感”,兩位學生道出學習心聲,而茅威濤對其天賦與專注深感欣慰。近年,茅威濤製作的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更成破圈範例,證明傳統藝術能在當代舞台綻放新彩。
鏡頭轉至展品長廊,粵劇泰斗阮兆輝正以空手演繹斟茶動作,展現“無中生有”的南音神韻。隨着他指引觀眾聚焦華美戲服,將軍“大靠”的甲片鏗鏘與帝王“莽袍”的金紋暗線,皆成為解讀粵劇文化的密碼。主持人曉君引導學生辨識戲服差異時,阮老不僅詳解戲服淵源,更手把手傳授《高平關》的唱念做打——那些沉睡在展櫃中的百年戲服,此刻因年輕人的觸碰重獲溫度。
從杭州越劇的江南柔韻到香港粵劇的嶺南鏗鏘,藝術家們跨越千里傳藝授道。當茅威濤的折扇一開一合傳遞乾坤精妙,當阮兆輝的南音在維港夜空回蕩,西九戲曲中心無門的開放空間,正見證着“戲比天大”的真諦:戲曲傳承既需名家身體力行的教導,亦需文化場域搭建的橋樑。那些浸透汗水的戲服翎羽,那些少年眼中躍動的星光,終將匯成傳統藝術綿延不絕的根脈長河。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女作家協會會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