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據統計處數據顯示,去年全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升至23.9%,即接近每4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在全港十八區之中,港島有三區的長者人口比例排在前十大,當中東區更位居首位。多名港島區議員接受《港紙》訪問時皆表示,近年接獲的老人家求助個案明顯增加,呼籲政府增撥資源支援長者。

東區長者人口比例達26.7%全港最高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指引,一個社會的長者人數,若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0%,即是超高齡社會。翻查資料,本港長者人口佔比自2021年起已達到此標準,步入超高齡社會階段。政府統計處早前出版《202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數字》報告書,顯示2024年本港長者人口比例進一步升至23.9%,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8歲。
報告指出,在全港十八區之中,2024年東區長者的人口有16.1萬,位居全港之最;區內人口年齡中位數同樣冠絕全港,2024年達到52歲,按年再增1歲。按照長者人口比例計,2024年東區長者人口比例為26.7%,也是全港最高;其次依次為黃大仙(25.8%)和葵青(24.4%)。至於港島其餘的三區,南區排在第五位,佔23.9%;灣仔排在第六位,佔23.3%;中西區則排在第13位,佔21.2%。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署去年公布各區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的最新推算,顯示東區同樣是長者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相關比例會由2023年的26.1%增至2031年的35%。在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下,東區將繼續成為全港最年老地區,預計至2031年區內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54.9歲。
區議員倡增加無障礙交通設施 便利老人家出行

東區區議員丁江浩接受《港紙》記者訪問時表示,東區是傳統的舊區,很多住宅大廈已有四、五十年的樓齡,加上近年很少新的住宅落成,區內生活設備落後,大型商場欠奉,許多年輕人搬到其他新區居住,導致區內長者比例高企不下。丁江浩以自己為例,平日接獲的求助個案,長者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他認為,本港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但政府和社會對應的支援卻明顯不足。比方說,不是每個港鐵站都有提供無障礙接駁服務,長者乘坐地鐵,由大堂前往地面,未必可以坐升降機或者扶手電梯,出入頗不方便。
另外,目前很多巴士站沒有設立座位,許多長者不懂通過手機程式留意巴士到站的時間,只能在巴士站等候,身心疲憊。他說,早些年政府的施政報告曾建議資助專營巴士公司在巴士站增設座椅,可惜後來沒有跟進。他希望當局加大力度支援長者,提供生活便利。
南區區議員張偉楠接受《港紙》記者訪問時表示,相比其他區,南區的交通不太方便,加上傳統的名校較少,許多年輕人組織家庭後往往會搬到其他區居住,以便返工或者為子女報讀好的學校,以致南區的長者人口比例偏高。

張偉楠指出,隨著區內長者人數越來越多,他平日接觸的服務個案之中,長者的求助數字明顯有所增加,當中長者對陪診服務的需求最大,“許多南區長者需要到醫院覆診,但他們行動不便,甚至不懂坐車,於是向地區團體求助。不過現在的陪診員多是一些退休人士,甚至年紀也不小,未必能即時滿足他們的需求。”他認為,政府除了要在這方面投放更多的資源,也可以考慮和制服團隊互動,邀請年輕的義工幫手做陪診員。
長者比例最高的十大地區
1/ 東 區 26.7%
2/ 黃大仙 25.8%
3/ 葵 青 24.4%
4/ 觀 塘 24.1%
5/ 南 區 23.9%
6/ 灣 仔 23.3%
7/ 沙 田 23.1%
8/ 大 埔 22.7%
9/ 屯 門 22.2%
10/ 深水埗 21.9%
(來源:統計處)
學者倡擴大大灣區“跨境養老”計劃
大專講師樊智偉接受《港紙》訪問時指出,港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而且社會和諧安穩,加上醫療保障和退休保障等福利政策完善,人均壽命在未來肯定會不斷延長。另一方面,本港的出生率低,政府推出的“新生嬰兒獎勵金”只有兩萬港元,沒有重大誘因誘使年輕人生育。在此情況之下,本港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

樊智偉認為,人口老化是全球性問題,但同時也為社會提高更多的勞動力,尤其是香港普遍的男女到了六十至七十歲仍然有幹勁活力,很多人不想完全退下來沒事做,當局應該協助銀髮族重投職場,以及優先聘用銀髮族,“如果長者不想重投職業市場,也可鼓勵他們參與義工服務,為社會出一份力。”
他續說,對於更年長或有長期病患的長者,政府應加大資助本港的安老服務機構和培訓更多的護理從業員,並協助物色合適地方興建大型安老院舍。此外,也要加快擴大大灣區“跨境養老”計劃,增加內地的港人院舍照顧服務,以及完善當中的醫療和福利配套,讓香港一眾長者可以選擇合適的環境安享晚年。另一方面,香港應加強孝道的傳統文化精神,從小便教導學童,子女有責任善待和養育父母,“如果子女可以與年長父母同住及提供照顧,其實可減輕政府很大的負擔,也可促進社會的和諧。”
團體設支援點助長者掌握數碼技能
針對本港長者越來越多的現象,香港島各界社會服務基金會承辦,並由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以及東區各界社會服務基金會協辦的長者數碼共融計劃“友智識”港島東地區服務,於今年一月啟動。此次計劃於灣仔區及東區設立多個“社區支援點”,為區內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數碼服務,幫助他們掌握必要的數碼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友智識”的工作人員接受《港紙》記者訪問時指出,有關培訓課程涵蓋多個方面,包括智能手機的使用、社交媒體的操作、網上購物的技巧,以及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聯網等,希望讓長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信地運用科技。活動推出至今三個月,外界反應不錯,“我們每星期會開設一堂長者班,每次都有十多二十人參加。”他表示,近年互聯網大行其道,使用手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不少長者對手機的了解少,包括不懂將存在手機的照片轉移到桌面電腦,也不懂如何用手機支付費用,課程能夠幫到這些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