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5月16日東莞報道:5月14日,香港聯泰集團“零碳園區華南示範基地”揭牌暨簽約儀式在東莞鳳崗鎮聯泰供應鏈城舉行。香港聯泰集團、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深圳明森能源三方簽署共建協議,並共同為“零碳園區華南示範基地”揭牌。
從能源替代到碳資產全鏈條
項目聚焦能源結構優化與低碳技術集成,計劃通過分佈式光伏、儲能電站、節能技改等技術路徑,探索傳統工業園區綠色轉型新模式。
園區建設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為原則,首期屋頂光伏項目已於2025年1月併網發電;二期將推進光儲充放電站及節能技術改造。

技術層面覆蓋四大方向。一是能源結構轉型,大規模應用光伏等清潔能源,降低化石能源依賴。
二是數字化管理,搭建智慧能源平台,實現用能實時監測與需求側響應。
三是綠色建築標準,採用節能建材與低碳設計,減少建築生命週期碳排放。
四是碳資產開發,聯合清華團隊開展碳計量與交易,提升園區碳金融價值。
產學研聯動瞄準國際競爭力

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禚玉群表示,此次合作將清華在清潔供熱、碳監測、碳資產的管理等領域的技術優勢與聯泰產業場景結合,助力企業應對國際碳關稅等貿易規則挑戰。
能源科學家劉科指出,傳統園區升級需平衡能耗與生產效能,“綠色度”提升需兼顧技術可行性與經濟性。
能源科學家劉科表示,對於整個傳統制造業園區的更新、改造升級,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課題,需要大家去做一些探討,進一步提升它整個的‘綠色度’,最終是用最少的能耗,來達到同樣舒適和綠色的目標。
聯泰集團首席執行官陳亨利強調,零碳園區不僅是成本優化舉措,更是融入全球綠色供應鏈的關鍵布局,“通過‘工改工’引入產業夥伴共享清潔能源,我們希望為區域乃至中國製造綠色轉型提供樣本。”
打造多方共贏的綠色產業生態圈
據觀察,聯泰零碳園區項目象徵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綠色轉型進入“深水區”,可從三方面解讀。
一是模式創新性,不同於單體企業節能改造,該項目以園區為載體,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碳足跡管理,形成“生產-能源-碳資產”閉環,為集群式減碳提供可複製經驗。
二是技術融合性,產學研合作突破單一技術侷限,將光伏發電、儲能、數字化等交叉應用,既解決清潔能源波動性問題,又通過碳資產管理挖掘潛在收益,增強項目可持續性;
三是戰略前瞻性。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政策倒逼中國企業加速低碳轉型,聯泰通過先行搭建零碳基礎設施,不僅提升自身出口競爭力,更可能吸引高附加值產業入駐,重構區域經濟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零碳園區建設需警惕“綠色溢價”對中小企業的擠出效應。未來若能將減碳成本通過碳交易、綠電直供等方式合理分攤,或可形成多方共贏的綠色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