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I人還是E人,來了都是一家人,無論來打卡還是常駐蹲,這裏永遠為你留盞燈!”5月15日,江門開平塘口“IE公社”建設暨“無界創客”招募計劃發佈活動在塘口墟鄉村振興培訓中心報告廳舉行。
活動正式對外發布塘口“IE公社”建設計劃和招募理念,公布“IE公社”品牌標識和吉祥物,誠意邀請全球“無界創客”到江門創業發展、旅居生活。


何為“IE公社”?“IE公社”是一個融合數字基因與鄉土文化的創新實踐平台。在互聯網語境中,“I”人指內向人,也代表網絡達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旅遊達人。寓意“IE公社”可以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質的青年創業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
據介紹,“IE公社”的建設在中央文明辦和省文明辦指導下,江門落實中央“實施鄉風文明建設工程”的重要探索,是深化鄉村人才振興、破解空心化難題,在“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之年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提質增效的創新實踐。
“我們創新推出‘IE公社’項目,一方面是要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是要通過‘IE公社’平台,構建共建共享社區生態,探索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為鄉村振興‘鑄魂’。”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陳冀表示,“IE公社”項目就是要打造人才集聚的“強磁場”,通過“一根網線連天下”的“無界創客”招募計劃,吸引各類青年人才匯聚於江門。
“我們的理念是突破地域界限,讓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匯聚塘口;突破產業界限,推動文創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突破身份界限,讓各類人才都能在這裏找到發展舞臺。”陳冀介紹,接下來,江門將以僑鄉文化為紐帶,以數字創新為驅動,構建“人才—產業—文化”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新模式,讓“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旅鄉人”等四類人在社區實現共建共享共治共贏,讓塘口成為文明鄉風建設的實踐地、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社區、在地人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園,形成“尊重傳統、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新型文明鄉風。
IE 公社:江門“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的創新之舉
塘口鎮位於“邑美僑鄉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範帶,是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近年來,該鎮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先後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等。2024年,塘口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2%,工業投資增速達124.8%,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三年初見成效,既要總結經驗,更要通過創新宣傳凝聚力量。“IE公社”和“無界創客”計劃正是立足塘口“青年創業”與“數字文化”優勢,通過政策扶持和資源整合,吸引青年人才參與鄉村文旅開發,形成可持續的創新創業生態。
今年,江門市委宣傳部聯合開平市、塘口鎮推出《塘口“數字化小鎮”建設方案》,首期聚焦三大任務:“IE公社”與“無界創客”計劃:打造青年創業孵化平台,招募數字文創、電商直播等領域人才;僑鄉新大衆文藝社與網絡文學青創孵化中心:5月9日已率先啓動,推動網絡文學與僑鄉文化融合;網絡微短劇與影視拍攝基地:依託碉樓資源發展數字內容產業。

“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手段,發展具有僑鄉特質的‘文化新質生產力’。”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一系列舉措將形成“人才振興+青年發展”的雙贏格局,為塘口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無界創客”計劃面向全國招募創業者,提供辦公空間、培訓資源和政策對接服務。活動現場,多位青年創客表示,塘口的文化遺產與數字產業結合潛力巨大,期待在此實現創意落地。
塘口鎮黨委負責人強調,下一步將圍繞“百千萬工程”目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更多項目從“紙面”到“地面”,讓青年與鄉村互相成就,讓世界看到塘口的創新活力。
IE 公社:江門破解鄉村空心化難題的創新探索
塘口鎮下轄的塘口墟村(社區)曾因人口外流,僅剩9戶人家留守。近年來,堅持以文化為紐帶,重構社會關係、激活僑鄉基因,成功吸引2000餘名“新塘口人”紮根,形成“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旅鄉人”四類人群共生共榮的鄉村振興新生態。據統計,近三年塘口鎮新增初創企業372個,引進文旅、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30多名,帶動超2000人就業,其中不乏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成功實現了“人才逆襲”。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的振興。”塘口鎮黨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通過文化吸附和產業培育,讓年輕人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好,但如何持續優化生態仍是關鍵挑戰。”隨着業態升級,人流不足的矛盾逐漸顯現,亟須創新模式破解發展瓶頸。
面對青年就業壓力與鄉村人才需求的雙向機遇,江門市委宣傳部聯合開平市、塘口鎮推出“IE公社”計劃,以“不管I人還是E人,來了都是一家人;無論來打卡還是常駐蹲,這裏永遠為你留盞燈”為理念,構建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鄉村社區。

“IE公社”計劃瞄準“數字遊民”和創意工作者,提供低成本創業空間、共享辦公設施,符合政策條件的創業項目可以申請最高30%的補貼,並通過“棲塘計劃”配套人才公寓、飯堂等福利,解決子女入學、醫療等後顧之憂。下一步,塘口鎮計劃聯動網絡文學孵化中心、影視拍攝基地等項目,進一步鞏固人才生態,讓“IE公社”成為鄉村數字經濟的活力引擎。
據介紹,“無界創客”作為“IE公社”的主體,涵蓋數字遊民、遠程辦公者、文創從業者等多類群體。他們可依託塘口的碉樓景觀與鄉村空間,開展跨境電商、短視頻創作、文旅策劃等新業態,實現“事業與詩意生活並存”。
塘口鎮同步建設數字空間、共享直播室等設施,並組織商家開放移動辦公場所。一位入駐的青年創業者表示:“這裏既有僑鄉文化底蘊,又有數字化支持,是理想的小成本創業試驗田。”
分析人士指出,“IE公社”社區建設計劃,通過政策引導青年返鄉創業,推動“僑鄉文化”與“數字基因”深度融合,為破解農村空心化、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探索新路徑。江門通過政策槓桿將“百萬英才匯南粵”部署落地細化,其“社群運營+資源整合”模式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參考。
IE 公社:江門探索新時代文明鄉風建設新路徑的創新實踐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江門市以塘口鎮為試點,通過“IE公社”計劃創新推進新時代文明鄉風建設,構建起“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旅鄉人”四類人群共生共榮的鄉村發展新生態。這一舉措不僅激活了鄉村經濟,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出崇文重商、開放包容的文明新風尚。
塘口鎮依託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獨特資源,以“文明互鑑、文化共融”為內核,創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通過活化歷史建築、舉辦文創市集、開展非遺傳承等活動,讓傳統僑鄉文化與現代文明在碰撞中煥發新活力。

塘口鎮是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作為市委宣傳部對口幫扶的典型鎮,更希望在“塑形”的,突出“塑魂”,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中彰顯擔當作為。
“我們不僅要留住鄉愁,更要讓年輕人在這裏找到歸屬感。”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塘口鎮已成為吸引年輕人紮根創業的文化熱土,在地青年既能傳承文化基因,又能暢享個性表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
塘口鎮在實踐中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風建設路徑。通過出台“IE公社”公約條款,從共同信約、商戶規範、創客守則等多個維度進行約定,以“社群共創”點燃鄉村“文明星火”。

“文明鄉風建設需要激發群衆的主體意識。”開平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讓‘無界創客’成為塘口圩的‘主理人’,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園。”這種創新模式既保留了傳統鄉村的溫情,又注入了現代社區的活力。
據介紹,“IE公社”計劃通過四大空間創新,重塑鄉村文明載體。公共空間“去邊界化”: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功能,實現服務資源高效共享;私域空間“公共化”:鼓勵商家掛牌“文明實踐點”,免費提供休憩、辦公空間;全域空間“網絡化”: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圈”,串聯各類服務設施;產業空間“潮流化”:將咖啡館、直播間變為“鄉村創新實驗室”,吸引青年人才紮根。這種空間重構不僅提升了服務效能,更讓文明實踐融入日常生活。一位“新塘口人”表示:“在這裏,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目前,塘口鎮已吸引2000餘名“新塘口人”紮根,帶動2000多名本地人就業。通過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了人才迴流—發展—反哺的良性循環。
“文明鄉風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IE公社’模式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們將持續深化這一創新實踐。未來,江門將繼續以文化為紐帶,推動更多鄉村實現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的雙重振興。”
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陳曉建;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鬍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新時代精神文明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維國等領導嘉賓參加了活動。(文 陳銀萍 周霞 於 5月16日 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