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發揚鬥爭精神 筑牢精神長城-紫荊網

曾智明:發揚鬥爭精神 筑牢精神長城

日期:2025-05-16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曾智明

日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門與工商界座談時,立足港澳現實、緊扣國家戰略、回應時代命題,提出了“四點希望”,爲港澳工商界在複雜變局中把握機遇、擔當使命,促進港澳繁榮穩定和長遠的發展,指明方向並提供了行動指南。我認為在當下百年未有大變局及世界環境錯綜複雜之下,“發揚鬥爭精神”,築牢愛國愛港愛澳的“精神長城”尤爲重要,工商界必須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團結奮鬥,砥礪前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鬥爭精神”居首位

夏寶龍主任將“發揚鬥爭精神”置於“四點希望”的首位,這是由於當今世界格局正在深度調整,從全球供應鏈重構到區域經濟集團化競爭,國際經貿環境日趨複雜。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發動大範圍的關稅及貿易戰,對國際經濟秩序造成重大衝擊。日前中美雖然就關稅及貿易問題達成了協議,美國被迫大幅度减低所謂的“對等關稅”,但是,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幷沒有改變,未來中美之間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衝突及爭鬥,而且,中美之間的博弈,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因素,而是延伸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方位行動。

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爲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重要樞紐,工商界的角色愈發關鍵。因此,發揚鬥爭精神,團結一致愛國護港,这不僅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應對全球挑戰的時代使命。

香港工商界的愛國愛港及鬥爭精神,根植于百年歷史積澱。早在上世紀20年代省港大罷工中,香港工人與工商界人士聯合起來,抵制英國殖民當局的壓迫;抗日戰爭期間,香港工商界積極籌措物資支援內地;新中國成立後,許多愛國商人突破西方封鎖,爲內地輸送被西方封鎖的急需物資。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工商界更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率先到內地投資興業。先父曾憲梓先生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回到家鄉梅州及內地其他地區投資,他還秉持真誠的愛國熱情,捐獻巨資支持國家的教育﹑體育和航天事業,其中一項就是捐資修復北京圓明園,協助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都是激勵我們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積極投身當代偉大鬥爭的精神動力。

愛國護港 善於鬥爭

當前全球經貿規則面臨重構,經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香港工商界在應對這些挑戰中具有獨特優勢,這是因為香港作爲全球名列前茅金融中心和外匯市場﹑國際商貿中心,擁有高度國際化的專業服務體系,兼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而且,作爲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成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

我認為,在目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香港工商界發揚鬥爭精神,在於將香港發展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具體來說,可以體現爲以下多個方面:首先是保持信心﹑不忘初心﹑堅守信念,繼續投資香港和內地,協力國家下一階段的現代化建設及高質量發展;其二是努力維護産業鏈安全,尤其是面對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著名科技企業的制裁和封鎖,可積極搭建創新科技研發平台,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其三是努力開拓東南亞﹑中東以及“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多元化市場,以有效對沖西方市場的風險;其四是協助國家創新國際規則的對接。如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發起仲裁調解、建設離岸法律服務中心,將普通法體系優勢轉化爲國家軟實力等等。

總之,作為香港工商界,我們必須將個人發展與企業命運,融入民族復興偉業,在新時代“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中書寫更爲璀璨的篇章。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金利來集團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江心雨 監製:連振海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