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三大邊界!博物館在變革中持續“破圈”-紫荊網

打破三大邊界!博物館在變革中持續“破圈”

日期:2025-05-18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14.9億人次走進7046家博物館,觀眾和博物館數量較上年均有增長。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從“門可羅雀”到“一票難求”,從“文化甜點”到“精神食糧”,從文化守護者到社會建構者,今天的博物館突破傳統職能和有限時空邊界,在與時代共振中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打破有形邊界,博物館在數字世界“永生”——

8K超高清掃描配合光譜分析,讓王希孟筆下的“青綠山水”在屏幕上纖毫畢現;曾侯乙編鐘複製件完成音源採集,“古代樂器之王”的聲音有望永久保存;國博為國寶犀尊留出一整個展廳,通過多種數字手段直觀呈現文物高清細節和相關學術成果……

中國國家博物館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主任李華飆表示,藏品的數字化模型,可以廣泛應用於在線展示、沉浸式展覽,以及文物虛擬修復和數字化保護等眾多領域,為藏品的長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提供了廣闊空間。

图片
2024年9月24日,參觀者在河南仰韶文化博物館運用多點觸控技術了解文物。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全新的管理、展示和保護方式,使得博物館中的信息跨越空間和時間限制,帶給觀眾更加多維、立體的文化體驗。

近年來,AI技術引入各行各業,博物館也不例外。從館藏文物數字化採集到豐富參觀體驗,從分析文物本體數據到服務於展覽講解等社教活動,AI技術不斷拓展博物館邊界,越來越多歷史場景在算法“想象力”中浮現,越來越多未解之謎在大模型中被推演解開。

打破展陳框架,博物館走進尋常百姓家——

走在博物館展廳中,你會發現,拿着“縮小版”同展櫃中文物合影的觀眾越來越多:人們用購買文創的形式將博物館“帶回家”,熱銷文創也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三星堆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文創產品年銷售額均破億元。“00後”“90後”青年觀眾是博物館參觀的重要力量,也是博物館文創消費主力軍。

图片
3月25日,觀眾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選購鳳冠項鍊。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大學生小趙是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忠實粉絲,她表示:“文創區每次必逛,只要價格合適,遇到喜歡的我就會買,回去之後給同學‘種草’。”一些家長也願意購買博物館文創:“有的展品看展時有所忽略,買個文創回家還可以繼續給孩子講解,補充相關知識。”

博物館文創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場景。如今,它們已不再侷限於對文物的簡單復刻,而是加以更多創新闡釋。“博物館+餐飲”“博物館+美妝”“博物館+遊戲”等跨界合作拓展文化消費“新藍海”,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雙向奔赴”。

文創產品的推陳出新,使得博物館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永不落幕”的願景。文化傳承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持續為公眾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滋養。

图片
4月29日,觀眾使用VR設備體驗湖北省博物館推出的VR體驗項目《穿越青銅紀》。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打破傳統定位,博物館變得更好玩——

如今,博物館“我展你看”“玻璃櫃+解說牌”的模式正被顛覆。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觀眾可以“與墓主人面對面”,在10座真實墓室裏,聆聽墓主人的故事,探祕墓穴真相;

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結合展覽演繹“士人精神”,讓不少觀眾感動不已;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近期揭幕的“‘紋’以載道——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上,多媒體展示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沉浸於中華紋飾之美……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張穎嵐指出,公眾更加註重在博物館場域中的具身感知、社交共享的需求,尤其是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要有別於其他的文化產品供給方,就要重視公眾的這一需求併發揮出自身的獨特優勢。

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從“請勿觸摸”到“全方位互動”,今天的博物館誠摯邀請人們參與交流、用心感受,讓文物在對話中煥發新生,讓觀眾成為文明傳承的“共創者”。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