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持續升溫,但其商業化之路也伴隨着行業標準、市場準入等一系列問題。据了解,為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謀劃推出了一批突破性較強的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下一步,還將選擇重點地區開展試點,分批制定和推出新的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
在位於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的合翼航空綜合管理中心,無人駕駛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飛行訓練、空域協調、數據蒐集等準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預計不久就能開放飛行體驗,迎來首批乘客。
億航智能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3月份,億航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相關運營航司正式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全國第一批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這意味着億航智能低空載人服務及未來城市空中交通正式開啟商業化進程。
合肥eVTOL商業化漸近,得益於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的探索。2024年8月,中辦、國辦發布《關於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等十大新業態新領域,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以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為政策載體,先後在海南、深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等地,謀劃推出了一批體系性、突破性較強的政策舉措,如支持安徽合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構建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准入標準。
“全空間無人體系的發展對空域管理、場景開放、產品准入等提出法規和標準的需求。”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首席專家、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工程總體部總工程師舒振杰說,隨着全空間無人體系發展,各個城市要建設一批為相關場景服務的基礎設施,例如管控中心,數據中心,起降停機坪等。低空航路劃設、運行實時監控、應急安全響應等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可通過一些地方先行先試,探索和孵化出一批標準,後續在各個城市複製推廣。
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市在駱崗公園12.7平方公里的整體空間統籌部署無人系統,推動物流配送、應急救援、文化旅遊等領域的綜合場景開放。所有場景基於統一的數據平台和管控平台建設,平台允許上下游相關企業平等接入,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壁壘和機制障礙。
“合肥市構建了場景多樣、系統完備、標準統一的全空間無人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數據中心和管控中心,實現對運行底圖、協議接口、管控界面、技術數據、標準規範、運行流程的統一規劃和建設,為在更大區域乃至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奠定基礎,促進逐步形成一致的准入標準和政策法規體系。”上述負責人說。
空域管理方面,該負責人介紹,合肥市加快建設滿足城市飛行需求的市級統一低空協同管理平台,由國先中心(合肥)聯合民航華東空管局安徽分局等單位共同組建全國首個城市級低空飛行聯合服務中心,開展空域申請、航路航線、飛行計劃等“一窗服務”,將飛行報審時間大幅縮短,可實現即報即飛。
隨着裝備技術成熟、基礎設施健全和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包括合肥在內的越來越多城市的eVTOL正乘勢“起飛”。億航智能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億航智能將逐步擴大和增加商業運營點,推動更多城市開啟常態化的低空遊覽、城市觀光及豐富多彩的商業載人服務。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對深海的探索也逐步深入,深海機器人是海洋探索開發的關鍵。2025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與商業航天等並列為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
廣州南沙目前已集聚多家高水平涉海科研院所,深海資源商業化開發進程正在加快。2024年11月,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正式入列,標誌着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於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要素加快應用”“推動重點企業、研究機構等創新單元和地方建立深海領域全球前沿科學研究協同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準入規則和標準制定”。
深海智人是南沙“土生土長”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其自主研製的“金牛座”履帶行進式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整機功率超過1600馬力,設計作業水深500米,性能居亞洲之首。
“南沙放寬准入、場景開放帶來了豐富的配套產業鏈和深海應用場景,南沙還為企業制定了包括人才、稅收、場地等各種扶持政策,這些都為深海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公司負責人說,“‘金牛座’從立項到整機整裝落地,僅僅用時6個月,比歐美公司縮短了三分之二。”
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還支持海南組建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打破我國商業航天“發射難”堵點卡點;支持深圳建立全國首個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平台,打通供應鏈和產業鏈融合渠道。
“新業態新領域往往處在快速發展期,創新主體多元、技術迭代迅速、發展路徑多變,難以用行政審批的傳統准入方式進行管理,同時企業又容易遇到要素保障、標準制定、市場監管、場景開放等方面的制度供給短板,難以進入市場,需要探索更具柔性和韌性的准入管理模式,開展體系性准入機制設計,全面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未來,相關部門將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一方面,聚焦重要領域、重點行業,充分挖掘場景開放創新需求,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同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生產力布局,選擇重點地區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分批制定和推出新的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推動試點相對成熟的已有特別措施增點擴面、體系迭代,適時上升爲全國層面制度性成果,推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進一步精簡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