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數據測得越頻繁越焦慮?-紫荊網

健康數據測得越頻繁越焦慮?

日期:2025-05-19 來源:文匯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從微信步數排名到24小時監測身體各項指標,從體脂秤每日監控BMI(身體質量指數)到精準計算每一次飲食的卡路里,甚至監測吃每一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眼下,不少人已習慣通過一些穿戴類電子產品,追蹤自己的健康數據。

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腕戴設備全渠道市場銷量達5704萬台,同比增長14.2%。這些纏繞在手腕上的“微型診室”,每秒鐘都在生產着數以億計的心率、血氧、血糖、血壓等健康數據。

曾經需要到醫院用專業設備才能檢測到的身體數據,如今被一個小小的電子設備24小時實時監控着。當健康數據被量化,一個新問題也隨之而來:你是多了一位生活中的貼心助手,還是被健康焦慮綁架了?

健康數據與疾病過度關聯,是焦慮的放大器

實時傳輸的健康數據,是如何影響人的心情的?這是一位網友的分享,頗有代表性:一開始覺得智能手錶的睡眠監測功能超棒,後來卻成了煩惱源泉。因為,每次早上醒來,他查看手錶的監測結果,不是顯示深睡時間不夠,就是快速眼動比例高。慢慢地,每天的睡眠,就變成了一種心理負擔,生怕睡眠不好或質量不高,有時甚至因此而焦慮得失眠了。

在社交平台上,還有網友說,自己血糖並沒有到臨界值,但買了血糖儀後,連續測了幾天,看着自己血糖上上下下,後來連吃東西都要考慮再三,完全失去了美食帶來的樂趣。

“臨床上,過度關注自身健康的人群並不少見。”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精神醫學科醫生劉飛告訴記者,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度關注健康數據,尤其是帶有預警性質的數據信息,可能誘發健康焦慮。這種焦慮正是源於對數據的錯誤解讀和災難化想象。

每年,劉飛都會接診不少這樣的患者,“有患者血壓升高後就擔心自己會腦出血,不僅自己在家頻繁檢測,還一遍遍往醫院跑,最後接診醫生只能推薦他到精神科看看”。還有患者會反復查看健康數據,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檢查一次心率、血氧等,這種行為類似於強迫症中的反覆確認,最初的目的可能是爲了緩解焦慮,但實際效果恰恰相反:越是頻繁檢查,越容易發現異常,進而陷入更深的焦慮循環。

在醫生看來,這種將健康數據和軀體疾病過度關聯的行為,正是焦慮的放大器。如果長期沉浸在這種思維中,人的神經系統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反而可能引發真正的健康問題,如失眠、消化紊亂、免疫力下降,甚至演變成焦慮症、疑病症、軀體障礙等精神問題。

要追求的是健康狀態,而非完美數據

“健康智能監測設備能幫助我們量化身體狀態,以便我們更科學地管理健康。但是數據有時候並不‘客觀’,而且健康數據不應被賦予超出其實際意義的重要性。”市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林毅告訴記者。

他以減重為例解釋稱,如果有人採取生酮飲食、極低碳飲食等不當的減重方法,體重會在短期內快速下降,但這些減掉的可能只是體內的肌肉和水分,而非脂肪。但是,“數值的變化會帶來正向反饋,讓減重者誤以為自己的減重方法是正確的”。

此外,數據的“僞精確性”也會誤導判斷。比如,靜態的單一數據,哪怕再精確,也不具備參考價值。同樣以減重為例,減重者要衡量自己的減重效果,必須在每週固定的時間點測量體重,堅持一段時間,形成體重動態曲線變化。因為“影響體重變化的因素太多,多喝兩口水就可能重一點,多跑幾次廁所也可能輕一點,這些高高低低的數據並沒有代表性,但卻會影響情緒。”林毅說,即便在減重門診,醫生更關注的也是患者體型和身體成分變化,若簡單隻看數據,不僅對健康無益,還可能導致身體出現更多問題。

同時,要警惕的是,社交平台正將健康監測異化為新型社交貨幣。某社交平台上,“挑戰月均睡眠90分”話題收穫2.3億瀏覽,“教你騙過智能手錶達成完美心率”教程點贊破百萬。

不可否認的是,隨着健康智能監測設備不斷迭代,這種隨時可得的健康數據,提升了健康管理的便利性。但將健康數據變成可量化、可比較、可炫耀的資本,毫無必要。

“健康管理的目標是讓自己處於更健康的狀態,而非追求數據的完美。疾病的確診,最終離不開臨床症狀表現、影像學診斷或實驗室檢測佐證。”劉飛建議,對待健康數據不必過於偏執,要學會動態看待生理指標的變化趨勢和波動範圍,避免僅關注某一短暫時間點的絕對數值,沒必要爲了一次“報警”而提心吊膽。

來源: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馬又清 監製:黎知明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