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上周四(15日),民政事務總署舉辦的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座談會在政府總部舉行,約700名來自18區的地區導師參加。
“國安教育地區導師”這個名稱,對於許多市民來說已漸漸熟悉,事實上,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就提出培訓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特區政府於2024年11月啟動“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培訓計劃”,截至2025年4月初,已有約3000名地區導師完成培訓,並向逾12萬人傳遞國家安全信息。
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在上周四的座談會致辭中表示,期望各位地區導師在小區深耕厚植,把國家安全教育和愛國愛港精神的種子傳播至每個角落。
“國安教育地區導師培訓”僅是香港基層治理當中的一個亮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詳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專門來到港澳委員的聯組會議,稱贊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特區政府的治理成績和亮點突出,其中特別提及“維護國家安全取得新的突破”“特區紓民困、解民憂的舉措務實有效”“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方面的成效,都涉及基層治理。
筆者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持續關注香港“基層治理”這個課題,在調研中發現,香港基層治理近年來不斷走深走實,令人刮目相看。不妨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觀察。
重塑區議會,促進“有序治理”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非常重視香港基層治理。夏寶龍每次來港調研都把與社區人士和基層工作者座談會面作為第一項工作。去年2月他在香港調研時表示:“實踐證明,重塑區議會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和利益”“區議員、地區三會和關愛隊成員要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發揮特區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梁作用各方團結協作,全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把香港建設得更好。”前不久,夏寶龍在澳門調研,在與澳門社區人士座談交流時,還舉例香港的成功做法。
曾幾何時,香港區議會偏離基本法97條訂明的功能,成為亂港平台。中央要求香港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促使區議會重回正軌,當然是題中要義。
第七屆區議會自2024年1月就職至今,促進了“有序治理”,贏得了政府和市民雙重信任。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區議會實現了“四個第一次”:一是,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二是,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三是,第一次首次設立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四是,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市民及社會彙報區議員的工作。此外,各區現已推出加強版“會見市民計劃”,設置流動會客室,由區議員聯合或輪值設街站接收市民投訴或查詢,增強區議員和市民的接觸。
透過實效看經驗。重塑議會能夠取得成功,主要是抓住了兩個關鍵點:其一,從“入口”看,把“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到了實處。區議員全部符合“愛國者”標準,大家的初心都是“治港”,而不是“亂港”,這是做好基層治理的前提和基礎。其二,從“過程”看,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發揮了“糾偏”作用。開會、會見市民、提交履職報告,這些都是區議員的“必修課”,過往,由於沒有建立監察制度,某些區議員隨心所欲、不務正業,是地區治理的漏洞;現在,對區議員“規範動作”,明顯提升了區議會工作效能。
建立關愛隊,服務更貼心
本屆政府在推動基層治理當中,有一個創新之舉是在18區組建了452支關愛隊,每隊8至12人,每支關愛隊又招募若干義工,組織大家一起服務社區。
從關愛隊的職能看,重點服務困難群體。包括探訪長者戶及其他有需要住戶,例如劏房戶、長期病患等,為他們提供相關服務資訊、協助申請和預約公共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例如協助簡單家居維修和清潔。
從關愛隊的運作看,形成了“上下聯通”效應。由民青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關愛隊總指揮,由區議會主席負責統籌協調,關愛隊的隊長或副隊長通常來自區議會和地區“三會”。如此一來,形成了“特區政府民青局——區議會——地區‘三會’——關愛隊——義工”的無縫銜接,關愛隊遍布全港、扎根社區,如同毛細血管遍布人的肌體,把大腦和身體的每個部位聯通起來,成為基層治理的關鍵環節。
關愛隊運行至今達到了四個明顯效果:其一,透過這條線,市民的訴求及時、精確傳遞到特區政府;其二,透過這條線,政府的惠民措施及時、精確落到社區;其三,“關愛”作用充分彰顯,在危急情況下,比如遭遇颱風、暴雨、水浸等惡劣天氣,發生火警、交通等意外,按照民政專員的安排,關愛隊成員及其聯繫的義工,形成一支強大的救援力量,向居民傳遞訊息、支持跨部門救助站、支持臨時庇護中心、參與災後工作;其四,激發了愛心人士的熱情。以荃灣區為例,19支關愛隊共招募了近1000名義工。由於有關愛隊這個“連接器”和“平台”,許多愛心人士透過當義工的方式服務市民,參與度、成就感都明顯提升。
香港是兩級治理模式,呈現“扁平化”的特徵。“扁平化”需要在基層布局密集的服務組織,把民心、民力鏈接在一起。過往,本港的基層治理主要依賴社團,由於不同社團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各有各的訴求,經常出現棘手的問題。比如,不同群體的某些訴求相互衝突,不同群體的訴求也有輕重緩急之分,往往相持不下,達成共識、凝聚力量的難度較大。成立關愛隊主要服務困難群體,重點解決共性問題,並使之與區議會、地區“三會”嚴絲合縫,統籌資源,令服務市民更貼心、更到位。
為民辦實事,溫暖千萬家
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是把政府的服務功能延伸到社區。從這個角度看,本屆政府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達到了這個目的,特別是關愛隊辦了很多實事。
就在上周六(17日)晚上,鳳德道一帶食水喉管破裂,引致凰德邨、鳳凰新邨、悅庭軒、龍蟠苑以及新蒲崗附近一帶出現大範圍食水中斷。該區域屬於黃大仙區關愛隊服務的範圍,該區民政事務專員隨即到場協調應急工作,4個關愛隊約70名成員及義工亦隨即到場支援居民,包括派發樽裝水,協助受影響長者及住戶於水車及水缸取水,從晚上7時許一直忙到凌晨2時多陸續恢復供水為止。
關愛隊給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還有:在華豐大廈火警事件中,關愛隊迅速協助疏散居民,並持續多日逐戶探訪,提供情緒支援和應急物資;在東湧大規模停水和黃大仙大規模停電時,關愛隊通宵達旦支援居民......
除了危機時刻,平常時日的“點滴關愛”更是不少。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關愛隊合共探訪約390000個長者戶和其他有需要住戶,提供約43000次簡單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以及舉辦了約23000項地區活動。有市民說:“有需要時除了打999,就是打電話給關愛隊!”
基層治理不僅要“有序”、“有助”,還要“有活力”。筆者留意到,許多關愛隊還做了激發活力的工作。比如,開展“以塑換植”環保共融活動,發動居民一同栽種環保盆栽;打造和用好“社區客廳”,令居民的交流互動更加精彩;組織小朋友到海灘清理垃圾,增加孩子的環保意識,等等。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包括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如何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愛國者治理”的力量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香港走出了一條新路。
基層治理涉及許多瑣碎事情,千頭萬緒,令人無法下手。但只要理念正確、機制有效,把市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收到實效。由此看來,特區政府重塑區議會、建立關愛隊的改革創新是成功的,值得點贊!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