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俄烏戰事已經延宕了逾三年,雙方都感到吃不消了,到了該和平解決的時候了!
特朗普曾誇下海口,稱“24小時結束俄烏戰爭”,但至今無解。近日,特朗普向媒體表示,澤連斯基是個強硬的人,不好打交道,如果不接受調停,他就不管了。
5月8日,正在俄罗斯访问的習近平主席与普京總統会谈,就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交換意見。習近平指出,對烏克蘭危機,中方倡導並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認為應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消除產生危機的根源。中方歡迎一切有利於和平的努力,期待通過對話達成一個公平、持久、有約束力並被各當事方所接受的和平協議。普京高度讚賞中方在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客觀公正立場,表示俄方願不設前提條件開啟和談,希望達成公正、持久的和平協議。
5月13日,中國與巴西在北京發表關於烏克蘭危機問題的聯合聲明,希望俄烏雙方盡快開啓直接對話,呼籲各方為恢復對話創造條件。中國和巴西願同全球南方國家一道,繼續為解決危機作出積極努力。
5月16日,烏克蘭和俄羅斯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會談,這是俄烏自2022年3月以來首度面對面談判。雖然會談沒有結果,但畢竟向前邁出了一步。
觀察國際重大事件,不能只看一時一事之成敗,而須看大趨勢。綜合以上信息,中國在結束俄烏戰事上的作用不可小覷。和談越是陷入困境,越需要中國發揮建設性作用。
結束戰事,是大勢所趨
任何一場戰爭,總有結束的時候。俄烏戰爭打了三年,令涉事各方感到疲憊。從表面上看,這場戰爭是俄羅斯發起的,但大家都明白,這場戰爭的本質是代理人戰爭。現在的情形是,代理人和幕後金主都不願意再打下去了。
其一,美國不想打了。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欲促使雙方結束戰事。因為在特朗普看來,援助烏克蘭耗費大量金錢,掏空了美國人的錢包,不符合美國利益。
其二,烏克蘭撐不下去了。儘管澤連斯基口頭上依然強硬,但他明白,失去了美國的援助,烏克蘭難以支撐戰爭開支,三年戰爭已令烏克蘭遍體鱗傷,就算是有歐洲軍援,烏克蘭的青壯年損失殆盡,兵源匱乏成了最大問題。
其三,俄羅斯疲憊不堪了。俄羅斯目前在戰場上依然佔不小優勢,但從大局來看,此戰令俄羅斯至少有以下損失:一是國際地位下降。此戰暴露了俄羅斯軍事上的短板,過去,人們認為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現在,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二是經濟發展越來越艱難。由於西方制裁,俄羅斯已淪為靠出賣資源度日的國家,若無中國這個大客戶,連資源都賣不出去。結束戰事,逐漸恢復正常的國際交往,才可以走出困局。
其四,歐洲“挺烏”政策的可持續性令人質疑。5月10日,歐洲四國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波蘭總理圖斯克、英國首相斯塔默,集體訪問基輔,支持烏克蘭繼續抗擊俄羅斯。這看上去給了烏克蘭底氣,但不能高估“歐洲力量”。二戰後,歐洲在軍事上一直依賴美國,現在準備“單幹”,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且歐洲經濟增長乏力,國內反對援烏的聲音不少,其“挺烏”政策的可持續性令人質疑。
中國非當事方,可平衡各方利益
既然結束戰事是大勢所趨,問題就主要集中在:俄羅斯與烏克蘭如何以體面的方式結束戰爭。無論特朗普的調停有無結果,“中國作用”必將凸顯。因為,中國非當事方,可平衡各方利益。不妨從以下三個角度觀察分析:
其一,看立場。俄烏戰爭爆發前,中俄、中烏都保持良好關係;戰爭爆發後,中國多次向烏克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中國一直頂著美西方壓力,開展與俄羅斯的正常經貿活動;但中國有底線,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中國不偏袒任何一方。一方面,中國主張必須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另一方面,中國主張以對話方式解決衝突。中國一貫秉持的公正立場,決定了在俄烏戰事陷入僵局時,中國可發揮關鍵作用。
其二,看影響力。有人認為,中國在俄烏戰事中是“旁觀者”,沒有什麼影響力。其實,這是不客觀的。中國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防止戰事升級。三年多來,俄羅斯政府官員多次提及核武器,但即使烏克蘭軍隊攻入俄羅斯本土,俄羅斯仍保持了克制,這背後有中國勸導的巨大作用。二是倡導維護國際秩序。中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呼籲各方要摒棄集團對抗的冷戰思維,避免進行“為了本國安全破壞他國安全”的零和博弈,各國的領土主權和安全關切都應得到尊重,這些主張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同和響應。
其三,看實力。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必贅述,軍事實力近年來尤其亮眼,包括航母、戰機、火箭、北斗導航系統快速發展。2024年珠海航展上,中國的無人機令世界震撼;最近的印巴衝突中,中國殲-10CE實戰表現突出,更是引發全球關注。中國不好戰,但手握重器,可以發揮止戰的作用。
中國作用,體現兩大方面
中國在結束俄烏戰事上可以發揮哪些作用,這就要看俄烏雙方的核心訴求是什麼。
先看烏克蘭。烏克蘭最關心的問題是:停戰後的和平如何保障;如果俄羅斯不遵守協議,今後再次開戰怎麼辦。烏克蘭希望停戰後,在烏克蘭全境、或“緩衝區”部署北約軍隊。
再看俄羅斯。最關心的是“北約東擴”,如果停戰後,北約繼續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怎麼辦;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烏克蘭的領土上也不能部署北約軍隊,因為,北約已經是俄烏衝突的一方。
由以上兩點可以推斷,若要找到一個讓烏克蘭和俄羅斯都能接受的方案,只能組建“第三方力量”保障停戰協議的執行。因此,“中國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止戰維和。中國、印度、巴西等國與俄烏雙方都沒有瓜葛,承擔維和任務,可以做到不偏不斜,而中國的軍事實力所體現出的威懾力,令各方看到“第三方力量”足夠強大,能夠起到“防火牆”“防波堤”的作用。
其二,戰後重建。隨著和平進程推進,烏克蘭的戰後重建,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被譽為“基建狂魔”,基礎設施建設的實力全球第一,如果中國深度參與烏克蘭戰後重建,對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一件好事。因為,若再次爆發衝突,也會損害中方利益,中國會更加積極地維護和平。
中國希望俄烏戰事早日結束;但只有等各方都認識到強硬做法換不來和平時,才會對“中國作用”的認識更加清晰,中國發揮作用的時機才會真正到來。
在一些人看來,俄烏戰事與香港關係不大。其實不然,香港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俄烏戰事也給香港帶來間接影響。比如,俄烏戰事爆發後,瑞士放棄中立國地位,加入了制裁俄羅斯的行列,瑞士銀行凍結了俄羅斯資產,給瑞士銀行的客戶造成心理壓力,部分客戶把存在瑞士銀行的資金轉移到香港和新加坡。
那麼,俄烏戰事結束後,會給香港帶來哪些影響呢?值得我們深入觀察思考、提前謀劃。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