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項目加速推進,香港建築業面臨嚴峻人才缺口。香港理工大學適時推出建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致力培養掌握先進技術與實踐創新的人才,以支持建築業發展。課程主任祈宜臻教授分享,申請人需展現對建築行業的熱情並具前瞻性視野,能從社會、環保、科技等多元角度探討問題。
回應行業需求推動科技融合
高人才需求和高薪水使建築學一直是香港學子心中的升學熱門選擇之一,理大新開設的建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獨特之處在於將知識和分析工具、數字技能和可轉移技能與設計能力結合,讓學生熟悉與建築、建築材料和建築服務相關的先進技術,以滿足建築行業的需求。
談及新學科的課程特色,祈宜臻教授認為有三大元素。“‘Studio’是建築學裏一個很特別的學習模式,即一班學生就一個共同的課題,集思廣益想出自己的方案。比如某課題是設計一間學校,每位學生的考量和設計概念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每位學生的作品也會不一樣,這就是建築學的好玩之處。”另外,她指第二個特色是該課程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着墨,“中國文化不僅僅是我们的根,更應該思考自己的文化將怎樣影響未來的建築。”
科技是該新課程第三個重要元素,“我們有一科叫建築人工智能,與其他課程例如建築信息模型掛鈎。學生會利用電腦程式,學習如何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技術,應用至將來不同的建築工程。”祈宜臻教授解釋,比如利用AI分析並優化建築師的設計,甚至可以具體到冷氣節能的細節問題。因此,理大投放大量資源添置科技設施,如3D打印機、機械臂、洞穴虛擬環境、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使學生能在虛擬模擬空間裏,將自己的設計呈現在眼前。
重實習溝通業界緊抓大灣區機遇
該課程中有一個名為“校企協作教育(Work-Integrated Education)”的科目,佔兩個學分,學生需要滿足176小時的實習工作,前往不同的建築師樓或設計公司,將自己所學應用至實際項目中。祈宜臻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有人可能在設計,有人可能在施工或管理,令他們畢業後,可以更加清晰地選擇未來職業道路。
學院亦致力加強與業界溝通。“無論是幫助學生展出個人作品,或和一些著名的建築師合作,我們都希望能幫助建築學的同學獲得更多機會。”祈宜臻教授表示,學生除有機會去外地交流,學院亦希望與大灣區建立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讓學生了解到,他們未來不止能在香港發展,也有機會在內地發展。“我認為現在新一代建築學學生能夠學到的,可能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他們可能在思維上比我更前瞻,擁有更多接觸大灣區或內地其他地區的機會。”
建築人手短缺就業機會廣泛
根據香港建造業議會於2023年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推算,2024年至2027年的建築師短缺為16%至25%。過去數年,工程和建測等行業已掀起“搶人大戰”,有公司不惜加薪30%挖角,業界屢向政府要求增加本地大專院校的建築及相關專業課程學位,確保有足夠新血加入。
“我相信時代在變,今時今日畢業生的職業道路非常廣闊。”祈宜臻教授認為,“除了可以去比較傳統的建築師樓實習或工作,都有機會加入一些設計公司。不單在香港,在內地,甚至在杜拜、印度等地方,都有香港設計師負責的工程。”除此之外,如果學生對項目管理感興趣,也可投身發展商公司。另外,香港政府亦推動許多房屋政策,所以相關政府部門亦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建築師一直是高人工代表之一,據最新政府薪酬表顯示,建築師起薪高達77855港元,但另一方面,成為建築師之前需完成嚴格的學業訓練和專業認證。祈宜臻教授提到,理大的建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將向香港建築師學會申請該課程的專業認可,“學生在完成4年本科課程畢業後,可以繼續銜接兩年的碩士課程,之後完成兩年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參加香港建築師學會的考試。這個考試包括7張筆試試卷,一個案例研究和一個面見。通過後,就能成為香港建築師學會的會員。”
報讀貼士
該課程首年將大約招收30名學生,除滿足成績要求外,申請人須提交作品集、參加能力傾向測試和面試。其中,作品集由12頁A4紙組成,以展現申請人的設計能力和創作思維。祈宜臻教授表示,申請人的作品集如包含不同媒介的設計將更受青睞,例如繪畫、攝影、影片等。
面試方面,教授會與香港本地學生進行面對面面試,祈宜臻教授透露,詢問問題包括“為什麼會有興趣報讀該課程?”“你對這個建築課程的願景是什麼?”等,因為建築學是一段非常長的學習歷程,最重要是展現到申請者對學科有一股打不敗的熱情。而能力傾向測試時長為1小時,將測試申請人繪畫、數字、推理方面邏輯的能力。
入學要求
基本DSE分數:332A+33
分數加權:英文獲最高10倍加權,無需修讀指定選修。
計分標準:Best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