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意外跌倒,傷筋動骨“吃苦頭”,殊不知罪魁禍首是營養缺位。本週是“全民營養周”,昨天,在上海市營養學會“營養健康進社區”活動現場,醫學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專門談到一點:如今不少老年人對“吃”很關注,但不少人卻吃錯了,導致肌肉逐漸“縮水”,發生跌倒、骨折等意外。
隨着老齡化加劇,老年“肌少症”正日益普遍。數據顯示,60歲至70歲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發病率為5%至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發病率為11%至50%。“很多老年人怕長胖,頓頓少吃甚至不吃,反而起了反作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馮一發現,不少老年人也有體重焦慮,認為少吃一點、瘦一點,身體才健康。殊不知,“老來瘦≠老來壽”,人體要保持必要的蛋白質、脂肪以及一些促進肌肉健康的特殊營養元素(如HMB)的攝入,才能避免出現“肌少症”。
肌少症,全稱肌肉減少症,是指因持續骨骼肌量流失、強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症。“在營養科門診,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十個里約有七八個人的體重是不正常的。不少老年朋友會有疑問:明明說要控制體重,所以平時吃的飯菜很清淡,少油少鹽,也不吃肉,這麼做怎麼又不對了呢?”馮一解釋,老年人通常存在的飲食誤區是隻知道體重不能過重,卻不知道體重過輕、肌肉量不足也不行。對老年朋友來說,“肌”不可失更重要。
醫生解釋,肌少症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的骨骼肌疾病,它在老年人中更普遍。“雖說隨着年齡增長,肌肉量難免減少,但許多老人錯誤的飲食習慣會加速肌肉的流失。”馮一補充說,由於大衆在營養知識方面儲備不足,不少老人發現自己逐漸走不好路了,出現頭暈目眩,第一反應往往是懷疑骨質疏鬆,到骨科或內分泌科去就診,“在醫院多學科繞一大圈,最後纔會在營養科找到問題根源。”也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老年人屬於在不知不覺中被肌少症纏上了,增加了老年人跌倒、虛弱、死亡等不良臨床結局風險。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測量體重裡的肌肉是否過度流失、體重是否正常?“現在做體重管理最常提到的就是BMI指數,但它並不能很好地區分體脂的百分比和肌肉的百分比。”馮一介紹,醫院已有相關儀器能更為細緻地檢測人體成分,營養科醫生可以據此給患者提供更精準個性化的飲食、運動干預方案。
正值“體重管理年”,不少醫生還談到,門診上遇到不少老年人爲了減重,拒絕所有的肉,沾了油的東西都不碰,牛奶也不喝,結果導致優質蛋白質來源減少,肌肉也跟着流失。
“這些老年人有追求健康的意識,卻缺乏科學指導。”馮一建議,這部分老年朋友通過運動、營養兩條路徑維持健康體重。在飲食方面,老年人一日三餐需要平衡膳食,食物多樣,多攝入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魚、蝦、瘦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及大豆製品。經適宜的營養篩查、評估工具識別有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人群,可儘早開始口服營養補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