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中華寺是中國佛教界⾸座在海外⾃主建設、獨⽴運營的中華佛教寺院。⾃2000年奠基起,中華寺始終秉持“和合共⽣”的宗旨,積極投⾝中尼⽂化交流,服務於“⼀帶⼀路”的⼈⽂互通,推動不同佛教⽂明之間的互學互鑑。值此2025年中尼建交70周年之際,中華寺作為兩國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徵,承載着深化中尼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歷史使命。同年,尼泊爾將在華啟動“尼泊爾旅遊年”,進⼀步促進兩國⼈⺠的相互了解與友誼。以中華寺25周年為契機,本⽂將系統回顧其宗教交流實踐,展現中國佛教在和平傳播、⺠間外交以及⽂化共建⽅⾯所具有的柔性⼒量,從⽽為構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宗教⽂化樣本。


⼀、引⾔
2025年是尼泊爾中華寺創建25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這⼀時期也是中國與尼泊爾在新時代推動共建“⼀帶⼀路”、深化⽂明互鑑、促進⺠⼼相通不斷取得新進展的關鍵時期。
尼泊爾中華寺作為中國佛教界在海外⾃主建設、獨⽴管理的第⼀座中華佛教寺院,意義⾮凡。它⻅證了中尼兩國千年佛緣的延續,更是新時代我國宗教⽂化“⾛出去”的實踐樣板,為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明倡議”提供了⽣動註腳。
2019年10⽉,習近平主席在對尼泊爾進⾏國事訪問前⼣,發表題為《將跨越喜⻢拉雅的友誼推向新⾼度》的重要署名⽂章,明確指出:“中國在藍毗尼建設的中華寺,已成為中尼宗教⽂化交流的標誌。”這⼀論述意義重⼤,為推進中尼佛教⽂化交流與⺠間對外交往提供了根本遵循,也進⼀步明確了中華寺在推動“⼀帶⼀路”倡議⾼質量發展、深化中尼⽂明互鑑格局中的戰略定位。
中華寺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設⽴,中國佛教協會承建並負責運營管理。⾃2000年正式奠基以來,中華寺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宗教⼯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關於宗教中國化的重⼤決策部署,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化“⾛出去”戰略。25年來,中華寺⽴⾜佛陀誕⽣地藍毗尼,積極融⼊“⼀帶⼀路”合作⼤格局,充分發揮佛教⽂化紐帶作⽤,成為服務國家對外戰略、展示中國佛教和平形象、促進世界佛教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華寺是中尼宗教⽂化交流的重要橋樑。特別是⾃2011年印順法師升座為尼泊爾中華寺⽅丈之後,寺院僧團在印順法師帶領下,該寺在多個⽅⾯持續努⼒且成果顯著。在佛教⽂化傳播、⽂明對話、教育交流、公益慈善、僧才培養以及制度治理等⽅⾯,中華寺收穫了⼀系列具有示範意義的實踐成果。尤其是近年來,中華寺深⼊貫徹“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向”的要求,積極弘揚本煥⻓⽼“愛國愛教、⽆我利他”的精神,組建起⼀⽀具有國際視野、政治堅定、律儀嚴明的僧才隊伍,構建了中國佛教海外交流的制度體系和道⻛規範,成為探索中國特⾊宗教海外治理路徑的重要陣地。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加速演進的時期,⽂明多樣性、宗教和合性與社會轉型期的宗教挑戰交織並存。以中華寺為代表的海外佛教⽂化機構,肩負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化、講好中國佛教故事的使命,也承擔着促進不同⽂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鑑的時代責任。在全球⽂明倡議、“⼈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共建“⼀帶⼀路”戰略引領下,中華寺的國際平台作⽤愈發凸顯,其所承載的中國聲⾳、中國智慧與中國⽅案,正成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深化中外⽂明交流的重要⼒量。
⼆、中尼⽂明互鑑的橋樑
中尼兩國⼭⽔相依、世代友好,歷史上佛教⽂化的傳播成為兩國⼈⺠情感聯結的重要紐帶。⾃公元前後佛教⾃印度傳⼊中國以來,中尼佛教始終保持交流互動,形成了以佛教⽂明為核⼼的深厚⼈⽂聯繫。從東晉⾼僧法顯、唐代⽞奘途經尼泊爾⻄⾏取經,到現代中國佛教界在尼泊爾佛陀誕⽣地藍毗尼設⽴中華寺,千年佛緣得以延續,成為中華⽂明與南亞⽂明交匯的象徵性節點。
中華寺作為中尼⽂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平台,⾃建寺以來始終⾼舉⽂化交融、和合共⽣的旗幟,⽴⾜藍毗尼、⾯向南亞、聯通世界,持續推動佛教⽂化的雙向交流與共創共享。在黨的宗教⼯作⽅針指引下,中華寺緊扣“⽂明互鑑、⺠⼼相通”的使命要求,依託藍毗尼獨特的國際宗教⽂化資源,積極構建中國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化交流合作的⻓效機制,為中尼⽂化互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華寺⼤⼒推動中華佛教“⾛出去”,將中華優秀傳統⽂化與佛教和平理念、慈悲智慧結合,⾯向國際展示中國佛教的時代⻛貌。近年來,中華寺聯合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和尼泊爾相關佛教組織,常態化舉辦浴佛節、供燈祈福、國際衛塞節等⼤型法會活動,吸引尼泊爾、泰國、緬甸、柬埔寨、斯⾥蘭卡等國家的僧團、信眾參與,實現佛教三⼤語系(漢傳、藏傳、南傳)的和合共修。這不僅豐富了中尼宗教⽂化交流形式,也擴⼤了中國佛教在南亞的國際影響⼒。
另外,中華寺也⾼度重視對尼⽅本⼟⽂化的尊重與融通,堅持“請進來、⾛出去”相結合的路徑,⼴泛吸納尼泊爾佛教界、⻘年學⼦、信眾群體參與交流。寺院多次接待藍毗尼佛教⼤學師⽣來寺實習交流,組織佛學課程、中⽂教學、禮儀研修培訓等系列活動,增強尼⽅⺠眾對中國佛教的了解和親近感。特別是在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指導下,中華寺牽頭開展的“尼泊爾留學⽣訪華計劃”,2023年輸送10名、2024年輸送27名尼泊爾⻘年赴南海佛學院學習中國⽂化與佛學基礎課程,為構建中尼⽂明⻘年使者梯隊注⼊了新動能。
中華寺還積極推動中尼雙邊佛教⾼層互訪與⽂化共建。作為多次中尼佛教⽂化論壇的主辦⽅與參與⽅,中華寺倡導“知恩報恩、和合共⽣、護國息災”理念,搭建起兩國佛教界對話合作的新平台、新機制。在⼀系列多邊⽂化交流活動中,中華寺法師與尼⽅僧團同席主持,推動不同語系、不同宗派的佛教修持在尊重中求同,在共修中增信,體現了中華寺在實踐全球宗教⽂化互鑑中的包容姿態與引領能⼒。
中華寺在推動⽂明互鑑過程中,也為踐⾏全球⽂明倡議提供了宗教路徑。當前,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與⽂明衝突,中華寺以佛教為媒介,以⽂化為橋樑,在藍毗尼打造了⼀個體現“⽂明平等、互學互鑑、對話包容”的宗教實踐場域。它以“靜修、慈悲、寬容”為內核,促成不同國別、種族、宗教背景下⼈們的信仰共鳴,既有助於緩解因宗教認知差異引發的社會緊張,也有助於構建多元⽂化共⽣共榮的世界⽂明新秩序。
中尼兩國在佛教⽂化上的深厚積澱和現實互動,為推動構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華寺在這⼀進程中的價值不僅體現為雙邊⽂化交流的中介⻆⾊,更體現在其對區域宗教和平、⽂化互信、⺠⼼溝通所作出的持續性貢獻。可以說,中華寺所代表的不僅是⼀個宗教實體,更像是⼀種跨越國界、聯通⽂明、凝聚⼈⼼的中國智慧與⽂化形象的⽣動展現。
站在中華寺創⽴25周年的新起點上,可以預⻅的是其⽂明互鑑的橋樑作⽤將在更⼤範圍、更⾼層次上不斷深化。⾯向未來,中華寺將繼續秉持“和合共⽣”的理念,在共建“⼀帶⼀路”、踐⾏全球⽂明倡議、推動構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進程中,發揮更加積極、更加獨特的宗教⽂化作⽤。
三、⺠間外交推動中尼友好
⺠間外交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國家軟實⼒、促進⼈⽂互通、夯實雙邊關係社會基礎的關鍵環節。佛教因其天然的跨國、跨⽂化屬性,具備獨特的⺠間外交功能。尼泊爾中華寺⾃創建以來,始終堅持“⺠間為本、⽂化為橋、佛教為媒”的理念,積極發揮宗教⽂化交流平台的⺠間外交作⽤,努⼒在中尼兩國⼈⺠之間架起理解、信任與友誼的橋樑,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中彰顯宗教界的價值擔當。
通過組織交流研討、和平法會、圖⽚展覽和宣傳欄等多種形式,中華寺⾯向藍毗尼地區的各國佛教界和當地信眾,積極宣講中國宗教信仰⾃由的宗教政策,落實“⼀帶⼀路”倡議,展現中國在宗教領域的理念與主張。同時,中華寺深⼊闡述中尼兩國作為好鄰居、好夥伴,在佛教⽂化交流⽅⾯的悠久歷史,特別是法顯、⽞奘等中國⾼僧途徑尼泊爾⻄⾏取經的事蹟,⽣動傳承了中尼兩國千年的佛教緣分,進⼀步深化了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

在具體實踐中,中華寺圍繞加強中尼⼈⺠感情聯結,積極探索多元化、常態化的⺠間交流形式。⼀系列具有中華⽂化特⾊活動的舉辦,既展示了中國傳統⽂化魅⼒,也促進了兩國⺠眾的情感互動。藍毗尼當地⺠眾普遍參與度⾼、反饋積極,認為中華寺“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善意”,成為中國⼈⺠友誼和善意在尼泊爾的象徵。
中華寺積極參與和推動社會服務型⺠間外交,踐⾏“慈悲濟世、悲智雙運”的佛教精神,以務實⾏動深化⺠眾層⾯的情感紐帶。中華寺聯合深圳潮⻘會連續六年組織“光明⾏”活動,為尼泊爾貧困地區上千名⽩內障患者實施復明⼿術,幫助患者重⻅光明,收穫⼴泛讚譽。正如尼泊爾副總統拉姆·薩哈亞·亞達夫稱讚“中華寺在義診中發揮了關鍵作⽤,是尼中友誼的實踐典範”。


此外,中華寺還⼤⼒推動當地的助學扶貧、應急救災和⽂化援建等項⽬,展現中國佛教界的國際關懷和共同意識。每年資助藍毗尼100戶貧困家庭發放⽣活物資,捐助當地100名貧困⽣,援建菩提學院並提供⻓期教育⽀持,協助修復博⼤哈佛塔並資助重建“轉經路”等⽂化遺產。這些項⽬切實改善了當地⺠⽣條件,也樹⽴起中國佛教慈善⽂化的良好國際形象,增強了兩國⼈⺠之間的互信與了解。中華寺在推動⺠間外交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積極對接我國駐尼泊爾使館、尼泊爾外交⽂化機構與藍毗尼開發委員會,構建起“僧團推動+群眾參與+政府⽀持”的協同機制,為中尼關係注⼊了持久的⼈⽂動⼒。聯合國教科⽂組織總⼲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訪問中華寺後指出:“中華寺為國際社會提供了⼀種有效的宗教參與模式。”這既是對中華寺實踐路徑的肯定,也是對中國推動全球⽂明倡議、構建⼈類命運共同體的⼀種積極響應。

在參與多邊外交⽅⾯,中華寺多次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泰國、緬甸、新加坡等國佛教界舉辦的國際性法會與⽂化交流論壇,⼴泛宣傳中尼友誼與中國佛教開放包容的⽴場,積極發出和平、友好、共榮的中國聲⾳。同時,多次應邀出席尼泊爾政府舉辦的國際衛塞節、藍毗尼國際和平節、第三屆藍毗尼國際⼤藏經誦經、迦毗羅衛國遺址法會、聖園⽉滿⽇法會祈福等活動,爭取相關活動在尼泊爾中華寺舉⾏,擴⼤了中國佛教在尼泊爾的影響。通過推動佛教三⼤語系融合,中華寺成功構建起以佛教⽂化為載體的“跨國和合⽹絡”,在區域宗教對話、⽂化交流、信仰共修等⽅⾯發揮了穩定器、潤滑劑、橋樑帶的作⽤。
特別是在2024年1⽉18⽇臘⼋節期間,中華寺聯合多國駐藍毗尼佛教機構推動中國—尼泊爾直航藍毗尼航班順利開通,以佛教節⽇為橋樑聯通中尼兩國空中通道,既滿⾜了⺠眾交流的現實需求,也為中尼⺠間外交開闢了更加⼴闊的發展空間。這⼀創新性成果,體現出中華寺把握宗教活動節點,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的⾼度⾃覺和精準能⼒。

放眼未來,中華寺將進⼀步深化“⺠⼼相通”⼯程建設,圍繞“講得好、做得實、⾛得遠”的⽬標導向,持續提升對尼泊爾乃⾄南亞地區⺠間友好的引導⼒、組織⼒和傳播⼒。
在落實全球⽂明倡議中,中華寺將堅持宗教平等、⽂化互鑑、⺠眾主導的原則,努⼒構建⼀個以佛教為核⼼、以⽂化為紐帶、以和平為⽬標的國際⼈⽂合作⽹絡,推動新時代中國特⾊⺠間外交不斷⾛深⾛實。
就⺠間外交⽽⾔,中華寺不僅是中尼⺠間友誼的載體,更是中國佛教為構建⼈類命運共同體所貢獻的⽣動案例與鮮活實踐。
四、宗教交流服務“⼀帶⼀路”戰略
⾃“⼀帶⼀路”倡議提出以來,⽂化交流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益成為連接沿線國家、促進⺠⼼相通、增進⼈⺠友誼的核⼼⼒量。中華寺作為中國佛教海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始終緊扣“⼀帶⼀路”倡議的總體布局,發揮佛教⽂化的獨特作⽤,在推動中尼兩國⽂化合作與世界⽂化多樣性建設⽅⾯發揮了積極作⽤。通過宗教交流,中華寺不僅促進了中尼兩國⼈⺠的相互理解與認同,也為全球⽂明互鑑和⼈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華寺與“⼀帶⼀路”倡議的深度契合
中華寺作為中國佛教在海外的標誌性寺院,⾃創⽴以來就以促進中尼佛教⽂化交流為使命,緊緊圍繞“⼀帶⼀路”倡議,積極參與沿線國家的宗教與⽂化交流活動。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帶⼀路”不僅是經濟合作的框架,更是⽂化、教育和宗教交流的橋樑。中華寺通過舉辦國際性的佛教⽂化節、學術研討會和慈善活動,積極推動佛教⽂化的跨國界傳播,促進宗教⽂化的平等對話與共享,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化合作中的領導⼒。
中華寺深刻理解“⼀帶⼀路”倡議中“⺠⼼相通”的核⼼理念,秉持“和合共⽣”的佛教精10神,將佛教⽂化與中華⽂明相融合,⾛出了⼀條既符合中國⽂化特點,⼜契合“⼀帶⼀路”沿線國家需求的宗教⽂化外交路徑。通過這種⽅式,中華寺不僅助⼒了中國在全球的⽂化軟實⼒提升,也為“⼀帶⼀路”沿線國家的宗教和⽂化多樣性作出了貢獻。
(⼆)中華寺在推動佛教⽂化⾛出去⽅⾯的探索與實踐
中華寺通過積極推動佛教⽂化“⾛出去”,在“⼀帶⼀路”沿線國家中樹⽴了中國佛教的獨特形象。在尼泊爾,中華寺通過參與當地宗教節慶、舉辦法會、設⽴佛教⽂化教育項⽬等活動,持續深化中尼兩國在佛教⽂化領域的合作。中華寺儼然已成為佛教聖地藍毗尼的⽂化標杆,通過與尼泊爾佛教界的深度合作,推動了中國佛教與尼泊爾本⼟佛教的融合與創新。不僅如此,中華寺還通過“請進來、⾛出去”的雙向交流⽅式,進⼀步擴⼤了佛教⽂化的國際傳播。每年,中華寺都會邀請和接待世界各國的佛教徒和學者來訪,通過舉辦佛教⽂化講座、學術研討會和佛學經典翻譯等項⽬,推動中國佛教⽂化與世界各地佛教⽂化的交流對話。

(三)通過宗教⽂化節慶和教育合作增強“⼀帶⼀路”⺠⼼相通
中華寺在促進⽂化交流時,尤其注重通過宗教⽂化節慶和教育合作推動“⼀帶⼀路”沿線⺠⼼相通。作為佛教聖地,藍毗尼每年吸引⼤量來⾃全球各地的佛教徒與⽂化愛好者。中華寺通過定期舉辦的浴佛節、供燈祈福活動、中秋節慶典等⽂化活動,不僅弘揚了中國傳統節⽇⽂化,還在中尼兩國和其他“⼀帶⼀路”沿線國家的⺠眾中傳播了佛教和平、慈悲的價值觀。
在教育合作⽅⾯,中華寺依託其在藍毗尼的地理與⽂化優勢,通過設⽴本煥學院海外教育等教育項⽬,推動中尼兩國佛教⽂化的跨國教育合作。中華寺與尼泊爾藍毗尼佛教⼤學的合作,提供了⼀箇中尼佛學⼈才培養與研究的平台。中華寺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中國佛教⽂化”相關課程,不僅幫助尼泊爾學者深⼊了解中國佛教的歷史與理論,還吸引了來⾃“⼀帶⼀路”沿線的留學⽣,進⼀步推動了中國佛教⽂化的全球傳播。

此外,中華寺還積極推動尼泊爾留學⽣赴中國學習,增強中尼兩國的⽂化理解與聯繫。通過這⼀系列教育合作項⽬,中華寺不僅為“⼀帶⼀路”倡議的⼈⽂交流貢獻⼒量,也培養了更多跨國⽂化使者,為未來的佛教⽂化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四)佛教⽂化助⼒“⼀帶⼀路”區域合作與和平建設
在“⼀帶⼀路”框架下,中華寺不僅僅是中尼⽂化交流的橋樑,還積極推動宗教⽂化在區域和平與發展中的作⽤。中華寺推動藍毗尼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化對話,為“⼀帶⼀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宗教⽂化合作的新模式。
在推動區域宗教和⽂化合作的同時,中華寺也積極參與“⼀帶⼀路”沿線地區的和平建設與穩定促進。中華寺通過佛教界的和平倡議,呼籲“⼀帶⼀路”沿線國家在多元⽂化背景下保持尊重與包容,促進區域內不同⺠族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和平共處。尤其在南亞、東南亞等宗教多元的地區,中華寺的宗教⽂化對話為促進地區和諧與穩定提供了有效的⽂化⼯具和外交策略。
(五)⾯向未來的宗教⽂化外交戰略
展望未來,中華寺將繼續深化與“⼀帶⼀路”沿線國家的教⽂化合作,不斷創新宗教⽂化外交模式。中華寺將繼續發揮在佛教⽂化傳播中的橋樑作⽤,通過推動佛教經典翻譯、學術研討、⻘年僧才培養等項⽬,進⼀步拓展中國佛教⽂化的全球影響⼒。同時,中華寺也將加強與“⼀帶⼀路”沿線國家的跨宗教合作,通過促進不同宗教⽂化之間的對話與共識,為全球宗教和⽂化的和平共處提供中國⽅案。在推動“⼀帶⼀路”戰略實施過程中,中華寺將秉持“和平、友好、共贏”的理念,為建設⼈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的宗教⽂化智慧。
五、結語
2025年,尼泊爾中華寺迎來創⽴25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這既是對過去⼆⼗五載砥礪前⾏、薪⽕相傳的回顧總結,也是⾯向新階段深化中尼宗教⽂化交流、踐⾏⼈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嶄新起點。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中華寺不僅是中國佛教⾛向世界的重要標誌性成果,更是中尼兩國⺠⼼相通、⽂明互鑑的重要平台,代表着中國⽂化在全球語境中不斷加強共鳴與認同的、不可或缺的溫和⼒量。
回顧過往,中華寺秉持“和合共⽣、慈悲濟世”的理念,在藍毗尼這⽚佛陀誕⽣的聖地上,積極推動佛教⽂化傳播與交流,持續拓展⺠間外交路徑,穩步探索海外宗教治理新模式,逐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中華佛教寺院。⼆⼗五年來,中華寺堅持以佛教為媒,連接中尼兩國⼈⺠的情感紐帶,⻅證並參與了“⼀帶⼀路”倡議從理念⾛向實踐的進程,也親歷了中尼友好合作關係的深化與拓展。
中華寺的發展,是中國佛教堅持中國化⽅向、主動服務國家對外戰略的⽣動實踐,是中國宗教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動⽂明互鑑的有益探索,也是中華優秀傳統⽂化在當代國際格局中展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真實縮影。通過組織中尼佛教⽂化節、實施“光明⾏”國際慈善項⽬、推進佛教⼈才跨境交流、構建中外⻘年佛教傳播共同體等系列實踐,中華寺不斷增強⽂化感染⼒、宗教感召⼒與社會責任感,在構建平等互鑑、和諧共⽣的國際宗教關係中發揮了積極作⽤。
⾯向未來,中華寺將繼續⾼舉和平、友好、共贏的旗幟,深⼊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宗教⼯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國佛教中國化⽅向的基本⽅針,積極踐⾏“⼀帶⼀路”倡議、“全球⽂明倡議”與“⼈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持續推動中尼及更⼴泛區域的宗教⽂化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平發展。
從藍毗尼出發,中華寺將繼續秉持和平友愛精神,堅定⽂化⾃信、擔當宗教責任、勇擔時代使命,努⼒建設成為佛教界參與共建“⼀帶⼀路”、服務國家對外戰略、促進全球⽂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中國佛教⾛向世界的橋樑,更是中華⽂明⾛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象徵。

在多極化、複雜化、交融化的世界格局中,宗教⽂化對話與合作將發揮更加深遠的意義。中華寺願繼續與尼泊爾各界⼀道,以佛教為橋、以⽂化為媒,弘揚慈悲利他精神,拓展⽂明對話空間,共同書寫中尼友好新篇章,為推動構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和諧的世界貢獻不懈努⼒與莊嚴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