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毅
日前香港政府公布本年第一季經濟表現。整體而言指出第一季穩健擴張,本地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上升3.1%,失業率為3.4%,仍屬非常低的水平,而其他經濟表現指標亦持續向好。同時,本港IPO融資規名列全球前列,反映企業和投資者對香港股票市場的信心。尤其日前寧德時代來港上市,作為全球最大型的新股集資活動,不難發現市民踴躍參與抽新股。走過茶水間,不時聽到同事們的談資多了股票行程和買賣情況。宏觀而言,本港數據欣欣向榮,反映香港經濟正穩步復蘇。然而,除了宏觀數字,一些微觀問題,例如地區上市民的心聲,政府也需關注。
回到社區,有細心的市民留意到個別常去的餐廳食肆,服務人員多了生面孔,有些熟悉的服務人員不見了,原來有餐廳東主參加了輸入外勞計劃。雖然外勞所獲取的報酬不能低於本地相類職位中位工資的薪金,但據報有調查發現輸入外勞的飲食業僱主比例上升到7成,本港餐飲業有80%員工去年被減薪或凍薪,亦有3成受訪者表示失業,某程度反映地區飲食業的就業環境受到一定衝擊。
政府在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年香港人力短缺會擴大至180 000人。加上勞工及福利局、發展局和運輸及物流局先後為院舍輸入護理員、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人手開綠燈。政府經研究後,在2023年9月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政策目的是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應對人力短缺帶來的挑戰,內容包括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可以有條件輸入勞工。這26個職位類別有不少與原區就業職位息息相關,例如餐飲業內的廚師、服務員和收銀員職位,一般商鋪的售貨員職位等。根據數字反映,餐飲業職位的獲批配額數目最多。雖然輸入外勞有良好的政策目的,而且本港首季宏觀經濟數據亦理想,然而不少市民因應原區就業環境被衝擊,普遍因飯碗問題而有所怨氣。
此外,香港素來存在職住不平衡的情況。北部都會區作為本港發展的新動力,其規劃願景提及政府為市民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空間。早前北部都會區內的元朗南新發展區前期工程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元朗南是一個聚焦房屋供應為主的社區,有多個公營房屋項目。議員自然關心到該區以及附近能否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基層職位,避免昔日新市鎮跨區就業的民生問題。政府表示附近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作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產業的集聚地,預計到2035年可以提供10多萬個職位,亦為元朗南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因應目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對地區就業職位的影響,假如有關為期2年的計劃日後未有較大政策調整,未來元朗南以及北部都會區內其他發展區能否打造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空間,還是因基層職位有外勞頂上,成為市民“跨區就業”生活空間?這方面的疑問,政府需要正視和解答。
今年首季宏觀經濟數據理想,香港經濟正穩步復蘇是市民暌違已久的大喜訊。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市民在地區層面上,在日常生活上的心聲。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政策原意是好的,為本地勞動力取長補短,但目前本港不少地區的原區就業職位與該區中老年就業人口息息相關。他們對於飯碗問題的惶恐,政府應盡早跟進。政府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宏觀數據理想,地區或微觀上的也應努力追求民心所歸。
(作者系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