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劉雨晨)5月27日深圳報道:今日(5月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作為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篇”,包含主題發言、對話交流以及大灣區國家級非遺展演等環節,齊聚多位文化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傑出企業家代表和新生代青年代表,共話歷史、人文、藝術、科創的融合共生。


在主題發言環節,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視頻發言中表示,作為史學研究者,他深切地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密碼,鐫刻在廣州十三行商館的磚瓦間,再現於南海I號考古博物館裡,涌動着港珠澳大橋的雄姿,更鼓舞着億萬人民的心靈。閻崇年堅信,歷史必將走向未來,傳統定能重獲新生。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發言稱,當我們談論“人文灣區”,必須警惕將其簡化為經濟協同的附屬品。吳志良續說,要釋放人文灣區的全部潛能,需在三個維度實現突破:一是文化基建的數字化轉型,二是制度創新的風險對衝機制,三是評估體系的國際話語建構。

香港地方誌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發言表示,弘揚抗戰文化是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共建人文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曾經是東江縱隊奮勇殺敵的戰場,港九大隊是大灣區抗戰文化的傑出代表。在中美貿易戰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弘揚大灣區抗戰文化有助於灣區青年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信心,堅定立場,為增強國家實力,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導演、製片人、國家一級演員,龍馬社藝術總監張國立致辭表示,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天然具備文化融合的基因——香港的國際化、澳門的多元性、廣州的歷史底蘊、深圳的創新力,共同構成了戲劇藝術生長的豐沃土壤。張國立續說,未來將共同創排反映灣區故事的劇目,讓戲劇成為粵港澳民心相通的橋樑。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張可可表示,大灣區的發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打造大灣區科技新平台。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李子樹舉例兩個孩子因一款普通話學習APP結緣的故事,希望用創新科技區賦能社會價值,助力中華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李子樹指出,科技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消弭了語言的障礙,讓灣區的人文交流像呼吸一樣自然。這纔是“科技+文化”最深遠的意義——它讓大灣區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真正的情感共同體。

論壇還設兩場對話交流環節,在“灣區文化的現代表達”主題交流中,科幻作家海漄、香港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鍾珍珍、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穆欣欣表示,灣區文化的豐富,體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如同正值青春的少年,他遠未成熟,但卻從未停止成長。

在“數智灣區的文化創新”主題交流中,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劉道強,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議員、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趙同陽,澳凌有限公司副總裁、澳南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分子態(澳門)中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黃滋才圍繞人工智能展開探討。邱達根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重點是要考慮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以及如何在不影響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利用法律對人工智能產生的問題進行監督和約束。

論壇中還進行了松崗七星舞獅表演,演出由 2位精通七星獅技藝的成人帶領2位正在學習該非遺項目的學生進行,向觀眾展現非遺技藝的傳承精神。松崗七星獅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黃、紅、黑等色彩為主,象徵劉備、關羽、張飛等角色,表達了對愛國將領文天祥的尊敬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