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上坡騎行如何不傷膝蓋?-紫荊網

爬山、上坡騎行如何不傷膝蓋?

日期:2025-05-27 來源:新華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爬山和騎行都是備受歡迎的戶外運動,既能鍛鍊身體,又能欣賞自然美景。然而,在享受運動的同時,膝關節的健康也應高度重視。

爬山騎行真的傷膝蓋嗎?

真相是↓

姿勢不對傷膝蓋

爬山的時候髕股關節壓力拉滿,相當於把數倍體重壓力懟在膝蓋上!

下山時半月板直接變“夾心餅乾”,股骨和脛骨瘋狂摩擦,造成半月板損傷。

許多人爬完山後,膝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這主要是長時間超負荷運動和不正確的登山姿勢導致的膝關節損傷。

爬山時如何保護膝蓋呢?下面幾個小技巧幫助您保護膝蓋:

四個小技巧,上山更輕鬆

1.外八字:上山時採用“外八字”步伐,雙腳腳尖自然外展約15°,腳跟先着地,充分調動臀大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發力。這樣可以減輕小腿肌肉的負擔,延緩疲勞。

2.小步伐:上山時步幅不宜過大,否則不利於身體維持平衡。在平地或緩坡上,採用“兩步吸氣、兩步呼氣”的深呼吸節奏,有助於提升氧氣攝取效率,避免因大口喘氣而引發缺氧感。負重行進時,可嘗試“三步吸氣、兩步呼氣”的節奏,進一步提高耐力和持久性。

3.重心轉移:固定落地點之後,重心要隨之轉移到前進的腿上,接下來再跨出下一步,交替行進移動重心。

4.頭、腰、腳三點一線:上坡的時候背部要挺直,保證頭部、腰部和腳踝三點成一條直線,這樣可以對身體起到支撐作用。

四個小技巧,下山走得穩

1.小碎步:下山的時候坡度變陡,建議採用小碎步的方式行進,步幅不超過一腳的長度為宜。

2.側身法:遇到陡坡或陡坎的時候,爲了讓腳和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大,同時保持身體穩定,通常要採用側身的姿勢。讓坡下腳先邁出,重心放在後面的支撐腿上,如有必要,還需要用雙手來輔助身體的平衡。

3.之字形走法:如果上山或下山坡度較大,可以採用之字形走法,讓下肢肌群均勻受力,避免同部位肌肉快速力竭。

4、正確使用登山杖:上坡縮短5釐米,下山加長5釐米。

根據地形調整登山杖長度:平地時肘部彎曲約90°,上坡時縮短約5釐米,下坡時加長約5釐米。合理使用腕帶,將力量傳導到手腕,通過“推撐”地面前進,而不是簡單杵地。

騎行的時候,由於腳反覆彎曲、伸直,膝關節不斷摩擦,髕骨容易勞損。騎行時如何保護膝蓋呢?小技巧幫助您保護膝蓋:

1.車座高度調對,膝蓋壓力減半

選一輛合適的自行車,就像找一雙合腳的鞋。車架大小要和你的身高、腿長匹配,跨在車上時,雙腳能着地,襠部和車架之間還有點空隙。

車座高度也很關鍵。正確的高度是:坐在車座上,腳跟放在踏板上,腿能伸直,膝蓋微微彎曲。車把高度和寬度也很重要,高度和車座差5-10釐米。

2.規範姿勢:做個“優雅”的騎行者

騎行姿勢就像建築的基石,姿勢對了,騎行才穩。上半身要放鬆,背部挺直,雙手輕輕握住車把,肘部微屈,眼睛平視前方。腿部姿勢也很重要,用大腿和臀部發力,小腿輔助,膝蓋要和腳踏在一條線上,別內扣或外八。

3.控制強度:別讓膝蓋“過勞”

騎行前的熱身很重要,要活動膝關節、拉伸腿部肌肉,騎行強度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新手可以從短距離、低強度開始,每次騎10-15公里,每週2-3次,慢慢增加距離。騎行時間長了,身體會疲勞,膝蓋也容易受傷,每隔30-40分鐘休息一下,每天騎行時間控制在2-3小時以內。

哪些人不宜登山和騎行?

1.關節疾病患者:登山的時候需要頻繁上下臺階,這個動作給膝關節的壓力很大。對於膝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關節退行性病變、足跟痛、跟骨骨刺等患者來說,登山需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跟風。

2.肥胖群體:上山時膝關節承受的重量約是體重的數倍;下山時膝蓋受到的衝擊力比上山更大。

3.老年群體:老年人體內各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登山會加重心臟負荷容易引起舊病復發,特別是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老年人更不適合爬山運動。

醫生提示:膝關節其實是“越用越少”的,尤其是膝軟骨,一旦磨損則不能修復,只能更換。

不建議網友將爬山、爬樓,作為日常鍛鍊方式。

車友們騎行時選擇平路騎行,儘量不進行長坡、陡坡騎行。

新華網新聞中心

來源:新華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马又清 監製:黎知明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