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天源
五月的長洲島,陣陣海風夾雜著香火氣味,大街小巷都裝扮上了傳統彩旗,島上的居民正為了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忙前忙後。5月5日上午9時左右,6歲的劉自馨已經化好完整精緻的妝容,拖著裝滿表演服飾的行李箱,和父母一起在中環碼頭等待下一班開往長洲島的輪渡,他們一家即將參與今年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巡遊活動。上午10時左右,中環碼頭就已經站滿了遊客,準備趕赴這場文化盛宴。

飄色巡遊是長洲太平清醮的重頭戲
“醮”是指道教的祭典活動,種類繁多,香港多地都有悠久的“打醮”歷史,例如元朗山廈村、大埔泰亨及沙頭角慶春約太平清醮等。而長洲太平清醮則是答謝神明庇佑和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的一種大型祈福儀式,這也是長久以來依賴漁農業為生的長洲島村民最為重視和期待的。2011年,長洲太平清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正式確認其傳統民俗文化價值。
長洲太平清醮相傳已有百年歷史,來源有多種說法,但都與驅除瘟疫、祈求神靈庇佑相關。最初長洲太平清醮只包含搶包山、齋戒等道教儀式,後來慢慢在巡遊中加入飄色,使得巡遊內容更加豐富。
太平清醮也是長洲最多民眾參與的民間宗教活動,幾乎調動整個長洲島的人力物力。離島區區議員郭慧文是土生土長的長洲人,她表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對於長洲居民來講是一項非常莊嚴的活動,可以稱得上是長洲島最大的盛事之一。關於活動的演變,郭慧文說,2000年前,太平清醮的舉行並沒有固定的日期,而是每年農曆四月,由太平清醮值理會通過擲筊的方式“詢問北帝爺”,郭慧文介紹,“我們叫‘問杯’,通過‘問杯’得到‘北帝的指示’,以確定太平清醮的日子”。直至2001年,經過“問杯”,自此每年的太平清醮便正式定於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舉行。郭慧文說,大部分長洲居民都會協助太平清醮的籌辦,作為太平清醮的重頭戲,飄色巡遊更是需要早早準備。

飄色巡遊中,長洲島每條街的街坊會都會組織不同的表演。部分街道以飄色為主,部分街道則會安排舞獅、舞麒麟。在傳統宗教儀式中,麒麟走在前端,以示祥瑞,獅子走在最後,保護整個團隊的平安。巡遊路線由北至南,從北社街出發,沿新興街、大興堤路(部份)、中學路、中興街、大菜園路、大新後街、興隆正街、新興後街,再轉入新興街,最後返回北社街為終點。巡遊隊伍以太平山的玄天上帝神鑾,即太平山北帝為先,隨後便是八座於長洲各廟供奉的神像,依次是洪聖、西灣天后、大石口天后、南氹天后、北社天后、觀音、關公,最後是長洲北帝。一众神鑾出街繞島遊行,也有潔淨社區的含義。
薪火相傳的飄色巡遊
5月5日中午,劉自馨的母親湯曉彤女士急匆匆吃完午餐便開始幫女兒換表演服裝、做頭飾。雖然劉自馨年僅6歲,但她已經是“老戲骨”,從4歲開始參加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巡遊,這是她第三年作為“色芯”來演出。
“色芯”,即裝扮成不同角色的飄色小演員。飄色巡遊中“色芯”小演員的遴選,要動員長洲島所有的居民,花費很長時間來“試色”。郭慧文表示,每年的飄色主題都非常有趣,貼近時事、具有香港特色。“每條街道都絞盡腦汁想一些很有創意的主題。”郭慧文說,令她印象深刻的飄色團體之一就是長洲體育會,每年都會有體育主題的飄色。
劉自馨這台飄色正是由長洲體育會飄色隊製作的。飄色製作技藝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長洲體育會飄色隊工作室斑駁的牆面上貼著歷年巡遊的照片,無聲講述著技藝的傳承。在工作室外的小院子裡,飄色師傅正一一將幾位小演員固定在色梗上。色梗是用於支撐小演員的約2米高的鐵支架,上面設有小座位和腳踏板,小朋友坐穩後,飄色師傅還要將其裝飾一番,讓色梗上的小朋友呈現出凌空懸浮的效果。整台飄色以色櫃為基座,色櫃既承載色梗和色芯,也是一個流動的表演平台。

製作一台飄色需時約三到四個月,從主題的選擇到色櫃、色梗的製作及“色芯”的篩選,不能有任何疏漏,經過一連串的工序,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飄色表演。湯曉彤介紹,長洲體育會每年會推出分別為體育主題和傳統文化主題的飄色,今年體育主題是支持大灣區全運會,而自己的女兒本次則參與以敦煌舞蹈為亮點的表演。
“小演員身高在100至110厘米左右,體重也要輕,大概在15公斤左右,站上飄色的時候會被綁住身體,只有雙手可以活動,為了突出每台飄色的主題,小演員的身體還要被各類裝飾品包住。”湯曉彤面上也露出一絲擔憂,“從前小朋友站上飄色只有手動,我女兒第一次嘗試在飄色中加入舞蹈動作,我每晚都擔心得睡不著。”但她又寬慰到,“其實小朋友們的意志力都是很強的”。
長洲體育會是湯曉彤的外公創辦的,湯曉彤的母親和她自己在幼年時都曾擔任飄色小演員,現在輪到湯曉彤的女兒接棒。“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我第一次參加飄色,當年恰逢首爾奧運會,我穿著韓國服飾,當時雖然只有5歲,但已經印象深刻。”一台飄色的上、下層各有一名小朋友,因此“色芯”又按位置分為“上色芯”和“下色芯”,湯曉彤笑稱自己膽子很小,只敢站在飄色的下層,“但我女兒什麼都不怕,很小就敢站在上層”。
為了保證飄色小演員的安全,在巡遊過程中,每台飄色周圍都有很多成年人保護,有人替小演員撐著長柄遮陽傘,有人拿著電動小風扇替小朋友降溫,還有人在旁邊及時遞水。湯曉彤也時刻盯緊女兒狀態,到巡遊中途的休息區時,她及時替女兒擦汗、整理服飾,遞上補給的小零食和水。湯曉彤坦言,巡遊的確比較辛苦,但更多的是享受這個過程,享受這個文化盛宴。以前沒有女兒時湯曉彤作為隊員全情投入,但生了女兒後,飄色巡遊對她來說有了不同的意義,她更加希望能將這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被問到假如女兒有了下一代會不會希望其繼續參加飄色,湯曉彤毫不猶豫地點頭:“我當然希望。”
飄色巡遊讓文化“飄”到海外
在從前,飄色巡遊的“色芯”演員都是選擇長洲島內的小朋友,近幾年,隨著其他地區的市民深入認識、了解到長洲太平清醮,很多外地市民也都爭取讓自家小朋友扮上飄色。郭慧文說,活動籌辦和協辦、參與團體的人員都以長洲人為主,但近幾年也有不少島外的市民參與,跟隨隊伍進行拍攝,擔任旗手等,更有組織機構對巡遊提供贊助支持。郭慧文表示,自己作為區議員很開心見到很多外地遊客喜歡這個傳統節日,一齊協助這項盛事的成功舉辦,同時也大大帶動了長洲的經濟發展。郭慧文還特別提到,警方近年也以創新形式融入巡遊,今年亦推出“防騙提子”主題飄色,巧妙將反詐宣傳於傳統民俗相結合。
飄色巡遊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反映社會風貌和文化變遷的載體,每台飄色的主題都體現出人們對於社會的期望和美好生活的祝願。湯曉彤認為,這項活動對於長洲島居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每年佛誕全體居民都會出動,各街道居民合力一齊完成飄色的設計和製作,在這個過程中,街道內、不同街道之間的居民都互相包容、協作互助,這也是長洲人團結的表現。

巡遊於下午2時開始,但路線兩旁已早早圍滿遊客,很多人攜帶專業的攝影器材、超長自拍桿記錄盛況。郭慧文表示,今年約有4.2萬人次前來觀看太平清醮,人流遠超長洲島常住人口規模。不少遊客都很期待每年的飄色巡遊,既延續傳統又充滿新意。湯曉彤說,長洲居民希望外地遊客能夠認識長洲島本地的文化,“飄色巡遊不只是裝扮表演,並不是買一件衣服裝扮一下就結束,而是承載著長洲的文化和精神,通過飄色輸出文化,希望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飄色巡遊也逐漸成為香港文化輸出的重要路徑。在長洲體育會的巡遊隊伍中,有兩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十分顯眼,他們扛著頭旗走在前面。湯曉彤解釋道,每年都有自發參與的外國人,在巡遊隊伍中擔任不同的角色,湯曉彤相信這也是向海內外遊客展示長洲傳統的契機,她提及曾有澳洲媒體前來採訪,“不管採訪到我們中的誰,我們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希望將這項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近年來,飄色巡遊融入多種不同主題,巡遊角色從神話人物擴展至社會焦點、時政議題,並吸引海外遊客參與巡遊,展現跨文化共融,既保留了祈福的本意,又體現了文化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已經演變為一場全島參與、影響力擴及海內外的盛典。對長洲居民而言,這場源於道教儀式的活動,強化了大家的在地認同感和集體精神,成為社會凝聚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