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交融大灣區 香港文體繪新篇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走近香港文體中心-紫荊網

文脈交融大灣區 香港文體繪新篇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走近香港文體中心

日期:2025-06-25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雜誌 (記者 江心雨)6月25日香港報道:6月25日,由中國記協聯合香港新聞聯、澳門記協、廣東省記協共同組織開展的“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四場聯合採訪活動走近香港文體中心,探尋香港文體發展激活大灣區融合及中華文化出海新動能。

交通互聯新樞紐,激活灣區發展動能

當日上午,採訪團首站抵達香港西九龍高鐵站進行參觀,港鐵公司過境鐵路總管王家明向採訪團介紹,憑藉一地兩檢的優勢,西九龍高鐵站極大便利了市民跨境交通,除了直達7個大灣區主要城巿外,自7月1日起新增恩平、芙蓉鎮、景德鎮北等多個內地站點後,西九龍高鐵將連接內地96個站點,日客流量最高可超13萬人次。他表示,現今高鐵不單是重要的跨境交通工具,更深化了兩地互聯互通,對旅遊、文化、學術和社會交流都發揮重要作用,可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圖為王家明

隨後,採訪團一行人參觀了西九紫荊文化藝術展覽空間及位於高鐵站GFM層G6舖位的紫荊文化廊,並登上天空走廊觀景。紫荊雜誌社與香港西九龍站長期合作打造專項展覽空間,呈現文化藝術、非遺傳承等系列精品展覽,致力於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文化的創新活力展現給每一位抵港旅客,並在高鐵站GFM層設有文創禮品店,提供諸多備受海內外市民歡迎的特區政府文創禮品及潮玩產品等,供往來乘坐高鐵的市民與遊客選購。

圖為採訪團一行參觀紫荊文化廊及閱覽《紫荊雜誌》

文化傳承創新篇,架起中外交流橋樑

同日上午,採訪團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及M+進行簡短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接受採訪團訪問時表示,香港故宮開館三周年不到已有約320萬觀眾,“這對於一個收費的博物館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表示感謝故宮博物院及很多內地文物機構對香港故宮的支持,未來將做好館內展覽教育工作並着重推動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傳播。立足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積極與眾多外國博物館合作,把多元文化藝術展覽帶到香港與內地的同時亦將優秀中華文化藝術帶到世界各地,“我們現在希望可以多做一些中華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這個也體現在我們國家推動全球文明倡議裡”。

圖為吳志華

吳志華表示很感恩能見證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基於香港連接中外的特點,他認為在香港積極參與文化工作與內與外都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在香港可以為老百姓建造更好的文化生活,對外可以把我們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在此基礎上,吳志華指,香港故宮現有團隊由來自海內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組成,這種多元性令香港故宮可以在更好的講好中國故事以外,建立中國文化與世界的對話平台,同時香港故宮亦會着力加強人才培訓、文物保護、國際研討會等交流合作。他同時透露,香港故宮近期將與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合作在港推出莫臥兒王朝展覽。

體育協同新機遇,共繪灣區融合藍圖

當日下午,採訪團走進啟德體育園了解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籌備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全國運動會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表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是第一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也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由多省市共同承辦的一屆運動會。香港十分重視此次全運會籌備工作,特別成立了香港賽區籌備委員會,從去年11月至今年6月1日已完成8個競賽項目及2個跨境項目的測試賽。楊德強指,每一項測試賽都有內地體育協會專家到港指導,“給我們很多很寶貴的意見”。

圖為楊德強

同時,楊德強表示,此次全運會義工是香港歷來最大的義工團隊,3萬多申請者中有1萬8千名申請人入選,現正接受培訓,此外還有2000青年義工(18歲以下)。楊德強續指,這是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的第一次全運會,“我們覺得這既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也是給香港一個很大的機遇”,一是可以促進香港體育發展,二是可推動大灣區深度合作,三是可向外展示香港和大灣區的潛力,四是可為港吸引更多大型盛事和開拓其他合作機會。

隨後,採訪團一行跟隨啟德體育園總監鄧竟成參觀啟德體藝館、保齡球館等館,實地感受體育文化氛圍。

此外,採訪團還前往香港中華煤氣公司參觀並就綠色能源發展及創新規劃等問題訪問煤氣公司集團企業事務及可持續發展總監李健明。

本次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四場聯合採訪活動聚焦“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故事、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等主題,活動持續至6月28日,採訪團將於明日(26日)啟程前往澳門進行參觀採訪。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劉雨桐 監製:李博揚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