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
我國擁有4億公頃草原,占國土面積的41.7%。然而,由於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90%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1995年,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公社站在內蒙古草原上,目之所及是裸露的沙地與稀疏的植被。曾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已成記憶,每年因風蝕損失的土壤高達1.2億噸。三十年過去了,在劉公社的堅守下,一種名為羊草(拉丁學名Leymus chennensis)的古老植物重煥生機,築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重回北方草原。這片“綠色黃金”將成為中國草原可持續發展的新希望。
羊草是歐亞草原東部的建群種,具有三大獨特優勢:一是生態價值:地下橫走根莖和鬚根可形成密集的根網,持續固土能力是普通牧草的3-5倍。二是飼用價值:粗蛋白含量達12%-16%,適口性優於其他禾本科牧草,牛、馬、羊、鵝、兔均喜食。三是抗逆性:耐寒、耐旱、耐鹽鹼、耐刈割、耐放牧。然而,作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優勢種的羊草缺面臨“三低”難題:結實率低、發芽率低、抽穗率低,加之育種周期長,嚴重制約了草原修復和草牧業發展。
羊草的自交不親和性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導致其自然結實率低,畝產種子僅有3-5公斤,而且發芽率不足16%。劉公社團隊創新提出"雜交-群體-早發選擇"育種法,通過分子標記輔助技術,從幾千份雜交組合中篩選出高產品系。2014年,中科1號羊草通過國家審定,種子產量突破30公斤/畝,發芽率突破75%,終結了當時我國20年無國審羊草品種的歷史。

李振聲院士(中)在內蒙古草原檢查指導劉公社的專案

草研發基地劉公社與助手齊冬梅在工作
羊草的生態功能在多個示範點得到驗證:在科爾沁沙地,種植3年的羊草草地使風速降低63%,輸沙量減少92%,是羊草能夠實現防風固沙的生動見證;在黃土高原試驗區,地表徑流減少40%,土壤侵蝕量降低70%。羊草就像守護大地的“工匠”,將破碎的生態系統重新建立起來。

缺人、缺經費、成果產出慢,績效工資少,職稱提得慢,羊草種質資源還要繼續搞嗎?有多少個夜晚,劉公社輾轉難眠。劉公社笑稱自己像“野草一樣耐逆”。他曾在大雪天遭遇車禍,在洪水中搶救試驗田,卻始終未改初心:“草原是地球的皮膚,修復它功在千秋”。如今,劉公社團隊已育成中科1號至10號系列品種,推廣至內蒙古、新疆、陝西等三北生態工程重點地區,不僅解決了草原家畜飼養問題,同時修復草原,築起我國北方生態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