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舉辦“傑出 IT 教師獎”已經進入第八屆,而今年的得獎名單已於昨日(3日)舉行的“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聯合活動頒獎典禮2025”中公布,4名教師經過多重篩選,在逾40份提名中脫穎而出,成為第八屆“傑出 IT 教師獎”的得獎者。4名得獎者包括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陳立禮副校長、香港仔工業學校梁紹倫老師、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陳炳耀老師、及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魯向光老師。
施俊輝:新學年與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及教城合作 推全新學生獎勵計劃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聯合活動頒獎典禮2025”於灣仔會展舉行的“學與教博覽2025”會場進行,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有出席。施副局長致開幕辭時表示,香港電腦教育學會是教育局重要的緊密合作夥伴,持續推動本地電腦教育、資訊科技教育以至數字教育,為教育界同工提供多元化的專業培訓課程與支援服務,組織代表團參加世界各地舉辦的活動,促進交流以掌握最新教學發展趨勢,提升教學質素。
施副局長亦宣布,為進一步推動本港數字教育發展,教育局會於2025/26學年與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及教育城合作,推出與數字素養與技能相關的中小學學生獎勵計劃,以表揚於數字科技學習上表現出色的學生。最後,施副局長亦代表教育局對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及教育界同工的付出和專業堅持表示感謝,期望未來繼續加強協作,為香港以至國家社會持續培育更多高質素的數字人才。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榮譽主席、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金偉明校長於致歡迎辭時表示,感謝各界人士蒞臨,特別是施副局長於百忙之中抽空出席。他提到香港電腦教育學會成立近45周年,最初由一班前輩及顧問成立學會,推動本地電腦教育,填補當時教育體系的空白。隨時代發展,學會至今仍積極推動各項相關工作,包括於近年拓展STEAM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此外,學會長期舉辦中小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資訊科技才能的平台。近年更舉辦傑出IT教師獎,以表揚在資訊科技教育領域表現卓越的教師,鼓勵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數字教育工作。
得獎者分享獲獎感受 指獎項等同對多年STEAM工作的認同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陳立禮副校長負責帶領學校的STEAM課程發展,曾與團隊成員於創新科技科設計一個全級課程,亦為了確保學生所學可以學以致用,特意透過“震夏學堂”安排中學生到小學分享知識。他又提到,學校已經連續8年舉辦公開課,促進教育界同工的交流及經驗分享。陳副校長對於能夠獲獎,首先感謝校長的信任及提名,以及同事的支持及分工協作,使有超過600名小學生參加的活動都得以順利完成。他亦強調,敢於嘗試及積極分享十分重要,有望在學界帶動蝴蝶效應,推動STEAM教育發展。
香港仔工業學校(香工)梁紹倫老師是學校主要負責STEAM教育的老師之一,他指學校非常重視STEAM教育的傳承與推廣,除了在校內進行教學之外,亦希望可以向外推廣至小學,所以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有四十多間小學參加的“香工盃”比賽,由大學生教授香工的中學生,然後再由香工的中學生教授參賽的小學生,讓知識得以薪火相傳。梁老師表示,是次獲獎要感謝電腦教育學會舉辦交流活動與資源共享,亦感謝校長的支持及提供資源,使他與同事可以專注策劃及設計課程,獎項同時是對學校教育方向及同事們工作的肯定,證明大家的付出都對學生有幫助。
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陳炳耀老師於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在學校主要推動STEAM相關的創新科技項目,經常會與學生一起發掘生活中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思考以科技解難。他指自己樂於嘗試新事物,喜歡於課堂引入最新科技和教學模式,雖然追趕最新技術的過程要花相當的心力,但今次獲獎對自己而言是一大鼓勵,希望未來可以繼續與學生探索更多創新科技,推動STEAM教育及培養更多人才。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魯向光老師是本屆唯一來自小學的得獎者,他是學校的電腦科主任,亦會負責STEAM教育項目,經常帶領學生參加不同比賽,讓學生從實踐提升興趣與能力。魯老師指,於小學推動STEAM教育或編程教育的常見困難,是要想方法啟發學生興趣,避免學生因為覺得困難而抗拒,而自己就會舉辦不同活動,從而啟發學生對科技的好奇心及創意。對於能夠獲獎,他認為獎項是一個鼓勵,亦感謝校長的支持和提名,未來會繼續在學校推動人工智能及創新科技發展。
傑出 IT 教師獎須由 IT 業界人士或教育界同工提名 設評選委員會

傑出 IT 教師獎旨在表揚本地傑出的教師對資訊科技教學的貢獻,鼓勵教師互相分享電腦及資訊科技科教學心得、宣揚校園正向文化。IT 教師只需獲得 IT 業界成功人士或學校同工撰文提名即有資格參選,每名提名人最多可以推薦兩名教師,被提名的教師需要是本地中、小學或特殊學校的全職教師,並於2024-2025學年繼續任教。
“傑出 IT 教師獎”邀請了教育局的官員、校長、大學學者以及知名的社會人士組成評選委員會,評審準則主要涉及三方面,包括專業能力,即具有傑出或創新並經證實能有效引起學習動機或幫助學生達至理想的學習成果; 培育學生,即透過發展學生的科技能力,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以應付未來的挑戰;以及專業精神,即營造校內科技氛圍,具啟發性及能與同工分享,值得學界同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