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達根:香港賦能,破局出海——打造科技企業全球化新支點-紫荊網

邱達根:香港賦能,破局出海——打造科技企業全球化新支點

日期:2025-07-07 來源:深圳香蜜湖國金院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邱達根

一、香港助力企業出海的五大核心優勢

作為長期服務於出海企業的立法會代表,我觀察到內地企業“不出海就出局”的理念強烈。香港在支持企業,特別是估值在十億至百億級的某省或某領域的“隱形冠軍”科技企業出海方面,具備以下核心優勢:

1.標準化與國際認證

香港擁有成熟的國際標準體系,如ISO、HKIE(香港工程師學會)等標準,工程師熟悉歐美製度,能幫助企業達到國際認可的規範要求。

以一家內地無人駕駛巴士企業為例,其於2020年來香港,初期因香港嚴謹的文件流程(三年累計三萬頁英文工程文件)感到不適應。但正是這套流程使其產品在安全性和合規性上達到國際最高標準。在香港機場從測試到成功運行70多輛無人車後,該企業迅速進入新加坡、西班牙等國際市場,在海外售價可達百萬元,遠高於內地價格(30萬元)。目前,該企業在海外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最近,我也協助一家內地酒店送貨機器人龍頭企業(佔據70%市場份額)進入香港市場。我們幫助其利用香港的標準體系,幫助其產品實現標準化並提升價值,為後續出海奠定基礎。

在醫藥/生命科技領域,香港的藥品和醫藥器械由國際頂尖專業醫生獨立評審,其審批結果在國際技術和標準上具有高度認可度。醫院管理局執行委員會不會影響專業判斷。

在電子零部件、AI等新興領域, 香港正積極推動數據隱私保護、版權條例修訂等工作,推動新興領域國際標準制定,以滿足未來科技發展的合規需求。

2.資金募集便利化

當前私募市場低迷,內地“隱形冠軍”科技企業面臨融資難問題,香港已大幅降低股市上市門檻、縮短審批時間表。今年以來已有衆多估值40億至100億元的內地科技企業在港成功上市,利用香港資本市場募集出海發展資金。

3.國際人才樞紐

香港是海外人才和國際人才迴流的首選地之一。企業正積極吸納全球頂尖人才,例如華為香港研究院近年來員工人數從200人增至近千人,高校也在大力引進海外師資。

4.國際招商平台

香港作為國際樞紐,能有效連接內地企業與全球資本。今年5月,特首和我帶領30多家內地科技企業赴中東開展招商推廣,成效顯著。中東大型主權基金非常熟悉中國市場,如科威特KIA是世界第五大的主權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1萬億美元;卡塔爾主權基金QIA規模達5000億美元。但他們更傾向投資於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科技企業,而非通過私募股權方式直接投資內地科技企業。香港為國際資本投資中國科技提供了熟悉、便利且合規的通道。

5.全方位出海服務體系

香港具備提供系統化出海服務的能力。我們去年在香港舉辦了“一帶一路”軟件博覽會,成功組織百餘家內地軟件企業參展,包括很多華為生態企業,並邀請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參展,幫助缺乏獨立出海能力的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二、 內地科技企業發展現狀與挑戰

過去十年(約2011-2020年)內地私募市場資金大量涌入,導致一些本不該獲得資金的企業獲得融資,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造成“內卷”。由於太多資金涌入,太多企業為維持生存或爭取下一輪融資,在市場上進行低價競爭,擾亂了正常經濟邏輯。部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即使市場佔有率很高達到60%,也因行業內惡性競爭而難以盈利。在此情況下,經歷激烈市場競爭“卷”出來的優秀企業,其產品具備國際競爭力。不同於早期騰訊、阿里等通過收購方式拓展海外,當前這些企業更應利用香港優勢,主動出海、開拓全球市場、尋求合理利潤。

然而,要推動科技企業發展,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初創市場,可能不需要像之前投那麼多企業也可以投出世界冠軍。當前私募股權市場正經歷從“流動性極多”到“流動性極少”的劇烈調整。在中美人工智能博弈的背景下,去年美國人工智能公司通過私募融資1090億美元,而內地AI公司僅通過私募融資90億美元。下一步要贏得人工智能競賽,需要更多資金流入私募市場。為此,香港也將進一步降低股市上市門檻,希望吸引像AI這樣有高增長潛力的企業到香港募資發展。

我不敢說是不是優勢,內地科技企業就在於卷,很多企業卷出來的冠軍肯定是世界領先的。我看見的好處是現在很多軟件企業正在嘗試替代一些海外企業,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越某些歐美企業,當然有一些領域還是要加把勁。資金市場的調配使得市場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情況,早期風險投資面臨困境,內地和香港皆然。我們在技術上追求領先,但如果缺乏早期資金投入,就沒有下一波技術的領先。

歸根結底,核心在於科技發展(如電動車、光伏、AI)早期需要大規模資金投入,而金融資源配置能力不足。過去我們並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投到最有效的團隊,反而製造了 “卷”的局面,所以要從根源上思考:未來如何將資金有效配置給最有效率的企業?

三、香港政府角色的戰略轉變

政府“有形之手”的參與邊界是核心課題,如何把錢投給最有效的團隊,幫助有關投資者找到最好的項目。過去,部分政府引導基金和省市基金受地方KPI驅動,未能完全遵循市場效率和專業判斷。 美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風投市場雖也有政府支持,如特斯拉早期靠金融部的5億美元資金髮展起來,但主要依靠成熟的私人資本生態推動科創發展。應更多依賴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篩選項目,政府應在營造環境、支持關鍵領域上下功夫,避免過度幹預微觀選擇。

這幾年,香港政府角色發生了明顯轉變,正努力在 “積極有為”與“避免過度幹預”之間尋找平衡。過去,香港政府與企業保持距離,行業政策設計多采取“開菜單式”,符合條件即可申請資金,不主動挑選特定行業或企業(Pick Winner)。本屆政府提出“投資未來”方向,發佈了產業藍圖,明確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技、數字經濟(含穩定幣)、高端製造等香港有潛力賦能和推動的領域,在選定領域內,提供“土地、人才、資金、政策”四大核心要素支持,即“4個領域X 4大支持”。

政府不能做得過多,否則就會影響私人市場的自身發展。近期香港政府開始推出母基金,委託專業基金經理管理並投資於選定領域的項目。旨在結合政府戰略導向與市場專業判斷,避免像過去政府“開菜單式”政策一樣將好企業拒之門外。政策關鍵在於如何在“集中資源發展重點產業”與“避免過度幹預、擠壓私人市場空間”之間取得平衡。需要警惕新領域(如穩定幣)的過熱與泡沫風險,確保政策引導市場進行有價值的探索。

(作者係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深圳香蜜湖國金院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