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再興、石一彤:香港的底氣-紫荊網

蔡再興、石一彤:香港的底氣

日期:2025-07-07 來源:世界發展研究所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蔡再興 | 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石一彤 | 世界發展研究所實習生

 

當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言“兩三年內香港將成為全球最大跨境資產管理中心”時,這一目標絕非空中樓閣。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註冊基金數已達976個,按年錄得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這組數字背後,是這座城市最硬核的底氣:融通中外的制度基因、穩中有新的政策實驗、滬港協同的雙城聯動以及多元繁盛的金融生態。

1. 制度底氣:自由港基因與全球的“黃金信任”

香港的第一重底氣,來自“一國兩制”獨一無二的制度紅利。作為背靠中國內地、聯通國際規則的自由港,資本自由流動、普通法體系、低稅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監管框架,構成了香港在全球資本眼中不可替代的“制度信任”。

這種制度可信度並不是紙面文章,過去一年,香港註冊基金淨流入同比激增 285%,規模突破440億美元,這正是全球資本用真金白銀為香港投票的結果。在當前地緣政治衝突頻發、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香港的制度穩定性愈發珍貴,港幣也日趨受到國際資本追捧,今年以來港幣多次觸發強方兌換保證就是最好的證明。當國際投資理念逐漸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第一”,香港已被全球投資者視作“地緣風暴中的安全港”。

2. 創新底氣:數字金融與穩定幣的“雙軌實驗”

香港的底氣,還緣於其作為金融科技“試驗田”的前瞻布局。陳茂波的政策宣言中,着重強調了香港將大力發展“穩定幣+實體經濟”場景,推動傳統金融與區塊鏈技術深度融合。

自2022年底發表首份數字資產政策宣言以來,香港數字金融發展明顯提速:10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已獲發牌;本地銀行數字資產交易總額達172億港元,銀行託管的數字資產總額達51億港元。8月1日即將生效的《穩定幣條例》,更為香港搶佔全球穩定幣市場制高點提供了法律保障,將大大提升香港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從提升數字資產在實體經濟活動中的安全性,到鼓勵跨境穩定幣創新,香港正以“制度先行”的姿態擁抱全球資管數字化轉型。這種“既要穩慎監管,又要大膽創新”的平衡,恰是香港對國際規則深刻理解後的戰略選擇——既為全球穩定幣市場提供新範式,又通過“防火牆”機制為國家金融安全積累經驗。

3. 協同底氣:滬港雙城記的“戰略互補”

作為中國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與香港肩負着引領中國金融開放與創新的重要使命。在《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行動方案》的框架下,香港與上海的“雙引擎”聯動正釋放出超預期勢能。債券通、滬港通等機制不斷迭代,6月22日正式上線的跨境支付通,更是實現了內地和香港居民隨時隨地跨境轉賬、資金實時到賬,極大便利了金融互聯互通,讓香港成為內地資本“走出去”的首站跳板。

這種協同展現出“一體兩面”的戰略格局:上海鞏固在岸資金池和政策試驗田功能,香港提供離岸樞紐與全球定價平台。兩座城市正在構建“在岸+離岸”雙輪驅動格局,共同塑造人民幣國際化的“雙循環管道”,讓內地資本“走出去”與國際資本“引進來”形成有機循環。

4. 生態底氣:金融機構集聚下的“磁場效應”

香港的底氣,還在於其全球頂級的金融生態圈層:超2000家資管機構、逾70家全球百強銀行在此匯聚,全球前10家保險公司中有7家在港,形成從財富管理到風險對衝的完整服務鏈。當全球富豪爭相在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當中東主權基金將亞太總部設立在中環,這座城市的“磁場效應”已超越單一經濟指標,成為國際資本配置的“必選項”。

此外,香港還在綠色金融領域不斷嘗試創新,特區政府已發行總額約2200億港元的等值綠色債券,為市場提供充足的綠色投資標的;香港交易所推出全新國際碳市場,構建起覆蓋全球的碳交易網絡;ESG主題基金已佔在港認可基金的18%,為資管行業打開嶄新藍海。香港的綠色金融生態圈正快速成型。

當“山東艦”緩緩駛入維多利亞港,國際社會看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這是香港最大的確定性。香港的底氣,從來不是靜態優勢的簡單堆砌,而是制度、創新、協同與生態的動態進化。當全球金融秩序因地緣政治震盪而重構時,香港用其專業高效的法律文化,應對危機考驗的精神韌性,為國際資本搭建一座"風險可控、回報可期"的跨洋之橋,這座橋的彼岸,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寫下的時代答卷。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香港,已經準備好在這個新時代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守正創新、內外聯動,香港的底氣,將是其面向未來最硬核的籌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世界發展研究所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