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時下,香港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回歸慶祝日的重要節點,國務院港澳辦公眾號發表了港澳平文章《堅定篤行團結奮進——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對香港由治及興給予高度評價。其中指出:“堅持以港為家、倚港興業的工商界和企業家堅定對香港的信心,發揮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主力軍作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6月21日在香港國安法公佈實施5周年論壇上的致辭中,再次表明中央對香港的堅定支持。他說:“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央政府都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堅決維護開放發展權利,讓『中國香港』國際品牌更加璀璨。”
夏寶龍主任還在出席香港國安法公佈實施5周年論壇的間隙,專門抽出時間,與香港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談交流,聽取他們對香港經濟、營商環境、行業發展的意見建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7.1”慶祝酒會致辭中說:“我們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這句話迅速成為本港媒體和社會的“金句”,廣為流傳。
行政長官是特區政府之首,也是特區之首。他所說的“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特區政府”,而是代表“香港特區”;這句話不僅是說給香港社會聽的,也是向中央、向內地、向世界表明香港特區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包括全體香港人;“改革”是一道“必答題”。工商界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理應在改革創新中發揮“領頭羊”和“頂梁柱”的作用。這不僅是中央的期許,也應是香港工商界的自覺行動。我們不妨從香港工商界面臨的變局、新局和大局三個視角來觀察分析。
看變局,風雲激蕩
香港工商界面臨的變數,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看。橫向,著眼於“空間格局”的變化;縱向,對標於“時間推移”的變化。
從橫向看,“地緣政治——貿易保護”給香港工商界帶來變數。香港是一個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貿易、以及依附於貿易的產業佔比很高,因而,地域政治衝突帶來的經貿格局變化,對香港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層次的、系統性的。
今年以來,香港遭遇的最大衝擊是特朗普政府挑起的“關稅戰”,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和實施“零關稅”的地區,也被無差別對待,這給本港的許多企業帶來極大衝擊。現在,雖然中美日內瓦會談達成共識,“關稅戰”按下了“暫停鍵”,但風險並未完全消除,只要美國有一幫政客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還會使出各種各樣的招術打壓和圍堵中國,“一國兩制”的香港難以幸免。
除了美國之外,歐盟也時不時的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特別是新能源、電動汽車、信息技術等領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香港作為轉口貿易的集散地,必然也會受到影響。
整體來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實行“關門”政策,帶了一個不好的頭,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香港工商界將長期處於變幻莫測、瞬息萬變的風險之中。
從縱向看,“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帶來的變數。時下,人類正處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期。18世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現了蒸汽機,推動了機械化生產;19世紀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了電力和內燃機,推動了大規模工業化;20世紀後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現了計算機、互聯網,推動了信息化。如今,加速演進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AI+生物+物理”深度融合為特徵,正在深刻重塑人類社會、經濟和產業形態。
在這樣的變革浪潮中,工商界應該意識到,產業邊界變得模糊,跨界競爭見慣不驚,未來打敗你的,可能不是“業內高手”,而是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無名小子”。可以說,競爭更加激烈,且環境難以預測。
外圍環境和科技革命帶來的急劇變化,令市場風雲激蕩,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敢保證自己是“不倒翁”、“常青樹”。不能置若罔聞、等閒視之。這是香港工商界應看到並引起重視的變局!
看新局,機遇多多
變局之下,工商界唯有“以變應變”,才能“變中求生”。背水一戰、踐墨隨敵,在筆者看來,以下三件事值得工商界積極參與。
其一,開拓新興市場。香港長期依賴歐美市場,這是因為歐美市場體量大,且長期以來歐美市場與中國內地市場的互補性強,香港作為“中間商”的空間很大。但現在的情形悄然發生變化,東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崛起,市場需求暢旺。今年5月,本港工商界人士、企業家隨李家超出訪卡塔爾與科威特,歸來後感慨萬千。許多人坦言,卡塔爾、科威特實力雄厚,正在尋求經濟轉型。一方面,希望分散投資,尋求資金的“安全港”,香港恰恰是最優選項;另一方面,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綠色能源與數位經濟,與香港的創科政策高度契合。過往,由於對中東國家不瞭解,錯失了機遇,現在,應迎頭趕上。
其二,探索新合作模式。時下,香港“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定位應與時俱進,注入新的內涵。香港現在主要是充當內地和世界之間的橋梁、通道;未來,還應成為“拼船出海”的“起航地”。隨著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走出去”,需要的合作夥伴不僅覆蓋法律、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也涉及其他領域,香港工商界應加強與內地企業的溝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李家超今年5月出訪中東,首次帶領內地和香港的企業家一同出訪,為雙方攜手開拓國際市場“搭台”,接下來,工商界應進一步深化與內地企業的合作。
其三,建設新合作平台。前海、河套是大灣區的合作平台,香港北部都會區是大灣區更大的合作平台。筆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也是央企巨頭——“中國中鐵”的外部獨立董事,曾多次到北都區調研。筆者發現,北都區開發建設要提速,需要央企國企和香港企業深度合作,而這其中涉及到規則銜接、構建“灣區標準”等諸多問題,有些需要政府層面來解決,有些則需要企業層面來推動。香港工商界、企業家應“動起來”,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推動解決問題,不能總是守株待兔、膠柱鼓瑟似的被動等待。
看大局,順勢而為
本港的工商業界人士大都擁有留學英美國家的背景,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先進管理理念,但也有一部分人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缺乏深入瞭解。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由於頭腦裡面沒有“坐標”,往往定力不夠。因此,看大局,主要是看國家發展大局,筆者認為,重點是要看到“四個沒有變”。
其一,中國綜合國力上升的大趨勢沒有變。最近幾天,山東號航母編隊訪問香港,許多市民登艦參觀,筆者出席山東艦航母編隊訪問香港首日的甲板招待會時,有幸第一個乘渡輪登上山東艦。那一刻,真實地感受到國家強大帶來的踏實感、安全感、歸宿感。山東艦僅是一個縮影,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表現在經濟、科技、文化體育、國防安全等諸多領域,儘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會遭遇一些外部阻力,但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大勢沒有變。
其二,中國擴大開放的節奏沒有變。一方面,中國正在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世界權威機構發佈的國際營商環境排行榜上,中國的排名逐年攀升。另一方面,中國堅定實施“單邊開放”的策略,也就是說,你不對我開放,我也要對你開放。比如,截至今年6月,中國與非洲53個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截至今年7月,中國單方面免簽國家已達到47個。這些開放舉措,體現出開放的決心,亦是體現出大國自信。
其三,香港在國家大局中的作用沒有變。“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長期不變,國際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地位保持長期不變,普通法制度保持長期不變。這“三個不變”,決定了香港在國家大局中的作用不會變。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發揮空間很大。
其四,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力度沒有變。夏寶龍主任在“6.21”國安論壇致辭中指出:“中央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已經並將繼續出台更多挺港惠港的政策措施”。這再次表明,中央挺港的力度只會增強,不會減弱。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縱觀香港發展歷史,每一次騰飛都是在變局中開新局,每一次變局都為香港實現更好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香港工商界須洞察變局、把握大局、開拓新局,在成就自己中,助力香港、貢獻國家。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