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曉輝
中國債券通機制運行八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三項重大開放舉措,其中南向通投資主體擴容至券商、基金、保險及理財公司等非銀機構,成為最具實質意義的政策突破。此舉不僅標誌着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邁入新階段,更通過制度創新強化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核心功能,為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注入關鍵動能。
此次南向通擴圍直擊跨境投資的核心痛點。過去南向通僅限銀行參與,制約了資金流動規模與多樣性。新政將四類非銀機構納入,預計激活更多元化的“北水”南下渠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北向通持債規模達4.35萬億元人民幣,而南向通託管餘額僅5395億元人民幣,存在顯著提升空間。非銀機構的入場將有效擴大離岸債市資金池,推動香港成為連接內地龐大儲蓄與全球債券市場的關鍵節點。
配套機制優化進一步夯實市場基礎。離岸回購業務拓展至多幣種、取消質押券凍結限制,以及互換通延長交易期限至30年、引入LPR掛鈎合約等舉措,實質是構建更高效的跨境投融資生態。香港金管局同步推進的CMU結算系統升級,更凸顯其作為“超級聯繫人”的制度優勢——通過規則銜接與操作便利化,降低國際投資者管理人民幣資產的風險與成本,強化香港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中的定價權與話語權。
數據印證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強勁需求。去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突破萬億元,五年間境外機構持有在岸債券規模複合增速達12%。隨着南向通擴容,內地保險資金、理財子公司等長期資金可通過香港配置全球債券,而國際資本亦能藉助香港平台更靈活地參與中國利率市場。這種雙向流動不僅豐富香港金融市場層次,更推動其從“資金池”向“資產配置中心”轉型。
展望未來,人民幣股票櫃枱納入港股通、一站式開戶平台建設等規劃,預示內地與香港的聯動將向股權、衍生品等更廣領域延伸。當香港持續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深化與內地規則機制對接,其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將愈發穩固。在動盪的國際金融格局中,這種“超強聯繫”既是香港抵禦風險的底氣,更是其引領全球人民幣生態圈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